施彥麗
(新疆兵團十一師第三中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中,要突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具體的朗讀訓練,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語文學科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同時要加強學生朗讀訓練。學生在朗讀訓練中注意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及感情,通過反復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方面入手,闡述朗讀訓練對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朗讀,是在進行語言實踐,無論文章的形式如何、內容如何,這些內容最終都會轉換成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只有保證朗讀教學活動有效性開展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語言發展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舊采用灌輸式的分析講解的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朗讀的數量,更要注重課堂朗讀教學的效果,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朗讀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課堂朗讀中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樂趣。但是,一些教師認為課堂朗讀只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插曲,是個費時費力的環節,沒有認識到語文朗讀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教師會讓學生齊聲閱讀文章,閱讀結束后教師會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學生沒有實現有效朗讀教,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講解分析,學生不能通過對文本的朗讀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中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成效有很大影響。從小學教師結構看,對于一些偏遠地區,學校缺乏專業的語文教師,現有的語文教師大部分是由其他專業轉向語文教學的,教師缺乏朗讀教學實踐經驗。
2.1 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首先增加朗讀教學時間,教師利用課前課堂課后給學生布置一些朗讀任務,給學充分的朗讀時間。其次弱化教師講解分析,課堂上教師講解分析知識點過多就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心理,這樣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使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教師多講解知識點時,學生都是被動去接受的,很難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自主朗讀的機會和時間,過程中只是對學生的朗讀技巧及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了,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再次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進行示范朗讀,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的示范可以為學生的朗讀學習形成一定的指導與幫助,特別是地段學生,會模仿老師的繪聲繪色的朗讀,潛移默化中掌握技巧。教師在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之前,需要先對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及內容進行整體的理解與感知,在準確的把握其主要情感的基礎上,再在課堂上進行泛讀,對學生有效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行啟發,提升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其積極性。
2.2 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朗讀方式。根據朗讀訓練素材,教師可以靈活采用角色扮演,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達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學生對文章中的每個角色性格特點有清楚的了解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首先通過學生一一列舉:皇帝、騙子、老大臣、年輕官員、小孩兒這些角色,朗讀時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身份通過語言特點讀出了,讓其他同學從語氣語調中充分感知人物特點,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表達中蘊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圖等。在各種不同的朗讀訓練形式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語言方式,準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語言表達得到良好的發展,這便是朗讀訓練達到的預期目標。
2.3 豐富朗讀教學內容。要想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制訂朗讀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朗讀學習的空間。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要在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延伸。但是,語文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要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