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嫌
(廈門市翔安第一中學,福建廈門 361000)
目標導向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導,服務于學生,以教學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其應用方式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確定教學任務,將教學目標分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相互關聯的小目標[1]。如此,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能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從而有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對目標導向教學法的學習和應用,對于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在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前,教師應首先根據教學知識具體劃分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知識點進行分類,對教學內容進行分級,以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降低學習壓力,明確學習目標,合理制訂學習計劃,讓學生運用清晰的思維學習新課知識[2]。如此,教師才能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安德森根據認知心理學對信息進行了加工,將知識分為兩大類:信息技術陳述性知識和信息技術程序性知識。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時,可以據此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分類,一類是學生需要記憶概念和規則的知識,另一類是學生通過概念和規則提高信息獲取能力的知識[3]。如此,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實現學習目標,積累對知識的實際運用經驗。
例如,在教學“信息資源管理”章節內容前,教師可根據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對新課教學知識進行合理分類,如在對“認識信息資源管理”單元中的信息資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知識進行歸類時,鑒于本課知識屬于學生需了解的知識,教師可將其歸類為陳述性知識。而針對“剖析數據庫”小節中的“數據庫及其建立過程”課程知識,教師可根據本課知識需要學生親自進行操作實踐來達到對操作步驟的了解和記憶,從而將本課知識歸類為程序性知識。
在對具體的教學知識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教師還需將不同時間段教學的不同知識進行分類,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讓學生明確“需要記憶”與“需要思考”的知識[4]。
例如,在教學高中一年級信息技術教材中的“信息與信息技術”時,教師可對本章知識進行分類。“信息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相關知識屬于需要學生有意識地識記并直接陳述的知識,主要依靠學生的主動記憶來實現有效學習;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其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及這些知識對自己的啟發等,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認知。另外,教師還可對“信息的獲取”知識進行分類,不同于“信息技術及其影響”章節知識,此部分知識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掌握相關技能和操作步驟,因此,將其歸類為程序性知識。這是教師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基礎,為引導學生根據小目標進行課堂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習結果是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知識進行具體分類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遵循目標導向教學法應用步驟,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
例如,在教學“數據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方法”時,由于學生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已經知道了數據庫管理方式,對數據庫和數據的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可遵循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步驟,對本課教學目標進行分類。如在學生對數據庫的認知方面,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數據庫的組成”“數據庫查詢的思想和方法”,而學生操作數據庫表才能真正理解的知識,屬于學生信息能力提高的知識,教師可將之分為“設計建構簡單數據庫的方案”和“分析多表查詢過程”兩部分。每個小目標都是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具體部分。教師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認知到實踐”的原則對本課教學目標進行分類,從而促進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有效運用[5]。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目標導向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運用目標導向教學法進行了教學目標的設計后,還需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師都應向學生簡要說明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有目標、有方向,從而讓目標的設定具有導向性[6]。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應從實際出發,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從了解、知道、理解、掌握四個不同的層次進行目標的設計。新課導入環節屬于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層次。在新課教學的目標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來導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7]。
例如,在教學access 相關知識中的創建數據表知識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利用Word 和Excel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保存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數據表具有一定的結構,然后進行數據錄入的教學,從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在為學生展示利用Excel 錄入學生成績單時,可以首先建立“學生姓名”“考試科目”“成績分數”等幾個目錄,然后進行數據錄入。教師可將Excel 數據錄入環節和access 數據表的創建步驟進行對比,讓學生從數據表的使用角度出發,認識工作表的行、列和單元格及區域的不同概念,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實踐性較強,學生對信息知識的掌握和對操作步驟的記憶,都是通過實際操作習得的[8]。因此,在導練環節給學生布置任務,是教師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必要的教學步驟。
例如,在教學“結構化查詢語言”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為學生介紹本課重難點知識,讓學生明確SQL 語言運用的學習目標,即掌握SELECT 語句的使用,學會如何使用SELECT 語句的各參數進行SELECT 語句的編寫。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利用SELECT 語句進行查詢的操作練習方面,學習目標會更加清晰,教師的目標導向教學法在課堂教學的導練環節發揮了有效作用。
總結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目標導向教學法的總結環節更加側重于目標的實現,這是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最后環節,其主要作用是對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方法和體會等進行歸納與總結[9]。教師應通過必要的總結,對課堂教學的收獲和遇到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以逐步提高對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信息加工與表達”單元知識時,為了能夠使學生在頭腦中對作品的制作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在每堂課教學的最后,教師可進行課堂知識總結、學習過程的分析與學習方法的總結,讓學生根據目標進行學習的同時,提出相應的教學意見,從而助力教師提高對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應用能力。
目標導向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中的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有一些意外因素或教師沒有注意到的因素會導致目標導向教學法的應用效果欠佳[10]。教師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家長認為信息技術課程并非主要課程,學生花費心思學習信息知識是在貪玩、浪費時間,這影響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態度。對此,教師可向家長解釋:“利用目標導向方法進行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對數學思維的實踐運用,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信息工具應用廣泛,學習信息知識利于學生將來發展。”第二,學生具有依賴心理,懶于思考。針對此問題,教師在向學生公布每個環節的學習目標后,可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習,同時進行差異化分組,讓每個小組內包括不同信息素養的學生。諸如此類,教師應及時發現和解決在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加順利地實現目標導向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11]。
綜上所述,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目標導向教學法,應首先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對目標導向教學法的認識,同時在實踐中按照教學法的相應步驟,對教學知識、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分類,并與學生同步進行知識的“教”與“學”,不斷積累目標導向教學法的實踐經驗,從而有效提高對目標導向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