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湘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蠡吾鎮大宋村小學 河北 保定 071400)
在“新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方式變革的根本目的是轉變教師傳統教學模式,凸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而課堂互動有效性作為課堂效率的重要體現,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也是困擾教師的問題。本文在對“新基礎教育”改革內容解讀的基礎進行課堂互動性的有關研究,總結小學語文課堂實踐,闡述并分析課堂互動中呈現出的主要問題,反思已有教學方式的不足,并嘗試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以期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互動有效性。
教學本質上就是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兩個過程的結合,而要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必然要加強這兩個過程中的互動交流環節。但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互動展開的頻率以及互動的效果都并不理想,這顯然是不利于教學活動深入推進的。具體而言,這些問題主要歸咎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教學重內容講授,輕互動交流。由于當前多數學校的大班額教學以及課時的限制,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往往以知識講授為主。而如果長時間采取這種重知識灌輸、輕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會打消學生交流與溝通的積極性,學生不愿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接觸,教師也就無法深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課堂氛圍也就更加嚴肅沉悶。
二是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單調,以師生互動為主。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為常見的是教師與學生間的集體互動,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只需回答簡單的是與不是即可,或者是與某一個學生進行單獨的互動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任何的探討或辯論過程。另外,教師的親和度也影響著師生互動的效果。教師習慣性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導者,而學生也在這種氛圍下習慣了被動接受,所以互動難以為繼。但據有關學者的研究發現,教師如若在教學中將自己的角色及時轉換,自然融入到學生的情感交流活動中,學生也就能夠暢所欲言并且積極參與互動。
在明晰了小學語文課堂互動低效的原因后,如何改善以往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有效提升課堂互動性就是教師今后的重點關注內容。據筆者參考的文獻資料及總結的教學經驗,提升小學語文課堂互動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2.1 問題導向,加強師生互動。一直以來,課堂導入都是諸多一線教師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議題。盡管關于課堂導入的文獻及研究成果頗多,但實際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的導入方式仍是“開門見山”式。這種課堂導入方式雖然可以直觀明了地向展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但由于其忽略了學生注意力及興趣點的問題,受到諸多詬病。要想讓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盡可能地集中注意力以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導入時采取問題導向的方式,即教師在準備教案時依據課堂所應講授的內容并結合學生興趣點設計創意性問題,通過有序開展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到課堂內容學習中。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緊密結合課堂內容,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確保學生盡可能地全部參與到問題討論過程中。
2.2 合作探究,增加生生互動。課堂互動不僅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極為重要。而要更好地實現生生間的互動,任務型合作探究則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首先,教師需要考慮不同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分組,需要注意的是分組要定期輪換,以加強學生的組織協作。其次,教師要定期舉行小組辯論活動,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競爭意識。另外,小組組長的選擇也要綜合考量,在開始結組時由組內實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起到表率的作用,而在之后的結組中要適當調整組長人選,給實力相當較弱的學生提供進步的機會。如此一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得以強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更加輕松和活躍。
2.3 雙向互動評價,強化互動效果。一般來說,學校組織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結果主要是用于教師教學成果的評定,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具有實際意義。而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也是以學習成績為主,有失偏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雖然主體是固定的,但情境的多變也會導致出現預期之外的教學成果,這些非預期的結果其實對教師教學來說也應當納入進行重點考量的范圍。尤其是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這些非預期的成果可能較其他教學活動更多,因此教學評價時也應適當體現出互動性,即教師在對某一學生進行評價時,也同時允許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予以評價,這種雙向性的互動評價,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的情況,也能促進教師反思教學中的不足,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2.4 課外互動學習,延伸課堂互動。學生間的互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下,教師也可以通過布置一些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小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完成。在加強學生間互動頻率的同時也拓寬學生學習的視野。比如,依據課本或名著進行改編排練話劇活動,準備特定主題的辯論活動等都是加強學生課外互動交流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