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教26年,有11年的校長工作經歷。11年的時光轉瞬而逝,流逝的是時光,留下的是人生。在這11年的光陰里,筆者遇到的人、經歷的事,構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筆者對學校公平優質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與鮮活,并在這一過程中,在學校公平優質教育的浪潮里,完成了從被動卷入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故事一:一年招生季,一位家長帶著孩子走進學校,轉了一圈后,孩子拉著家長就往外走。“我不要在這里上學,這里桌子不好看!”筆者聽到后詢問了原因,原來這位家長帶著孩子轉了幾所學校,孩子看到有的學校的桌子是單人單座還可以升降,而我們學校還在使用老式桌子、條凳。
我的思考: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因為資源的不均衡、自身空間的限制,學校之間的硬件設施總有差異。硬件設施對于學校來說十分重要,就如人的著裝一樣。符合現代化建設標準的校園更能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更何況美麗的校園對孩子來說更有吸引力。
教育公平,就是每所學校資源配置的基礎一致,要真正落到實處,歷史造成的短板要立即補上,做到每所學校都很美。
我的行動:校長一定要努力完善學校的硬件資源,校園越來越美!首先,要摸清“家底兒”。校長一定要知道學校的基本情況,學校有些什么,還缺什么。其次,要吃透標準。國家、省對學校建設都會有硬性標準,校長要對照標準查缺補漏,并想辦法彌補不足之處。
故事二:有一次周末,我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國際象棋班,一群等孩子下課的家長就坐在外面的休息室里閑聊,恰巧遇到了前同事,便熱聊起來。旁邊有位家長從我們的談話中知道了我們是教師,就很熱情地問我們是哪所學校的,筆者和同事說了學校名字,那位家長聽后就忽視了筆者,只與同事聊天。筆者當時就想,我們學校的教師走出去,在社會上是不是也會遇到這樣尷尬而心寒的遭遇呢?
我的思考:重點學校之所以成為重點學校,肯定有其原因,這是幾代人一直努力的結果,這個結果也會促進教師群體的成長,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其實,年輕教師都是合格的畢業生,他們之間即便存在差距,也不會過大。當他們進入不同學校后,因為環境、氛圍不一樣,獲得的成長就會不同,后續發展也就不一樣了。最終,重點學校的教師得到的社會認可度和尊重就更高了。
教育公平就是社會對教師的評價、認可度要一樣高,這個認可度要落實到具體的每位教師身上,要讓每位教師都能感覺到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尊重,而不是因校而異。
我的行動:作為校長,筆者能做的就是力挺學校的教師,讓我們的教師為自己的職業感到光榮。
每年教師節,我們請學生為自己喜愛的教師頒獎,讓學生自己設計獎狀,并把這些獎狀放在學校的榮譽長廊里。
每年學校都要進行千人評議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讓家長更全面地了解教師,通過他們去宣傳我們的教師。
每兩年一次的感動校園典禮中,學校會邀請教師的家屬參加,讓家人為教師們頒獎。
故事三:一天晚上,筆者接到學校保安的電話,原來有一位學生的家長一直到晚上8點還沒來接孩子,家長的電話打不通。筆者聽后就給這位學生的班主任打電話給,班主任聽后說:“他爸媽肯定又忘了接孩子。”班主任急忙去學校,自己把孩子送回了家。怎么會有忘了接孩子的家長呢?第二天一問,孩子的爸爸媽媽上班時間不固定,工作起來就忘記了時間。
我的思考:我校有60%以上的學生是新市民子女,大部分家長為了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沒有精力承擔家庭教育,能夠準時接送孩子已很不容易。但筆者依舊為他們點贊,他們是了不起的父母,因為他們沒有把孩子放在老家成為留守兒童,而是帶在身邊。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就有了家。其實,這些孩子大部分不會回老家,這里已經是他們眼里的老家。此時,教育公平就很重要。學校要全部接納這些孩子,讓他們與當地的孩子一起走進校園。這樣,公平的種子才會深深地埋在他們的心里,而這顆種子就會在他們的心里生根、發芽,伴隨著他們成長。
教育公平,在于有制度保障全納入招生,有制度讓教師對每位學生都能笑臉相迎,讓學生有歸屬感。學校要與家長加強溝通,把他們拉進學校教育、拉進孩子的童年。
我的行動:全納入,制度有保障。每年招生,筆者都會坐在咨詢處,親自解答家長的咨詢,對符合報名條件的學生做到全納入。每年,學校都要推行新生家長先上課的活動,每一批家長的第一堂課筆者都會親自去講。其實,令我們頭疼的不是每年的招生,而是轉插生,特別是跨省份的學生。由于教材不一樣,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可能存在很大差距,如有的孩子雖然是六年級,但學業沒有達到六年級的水平。對于這樣的學生,不管轉插到哪個班級,教師或多或少都有意見。于是,我校規定不看成績看進步,如果這位學生成績有進步,我們就認為其達到班級平均水平。這樣,通過制度給教師“松綁”,教師就會關注學生的進步,長此以往,學生最終會跟上同學,教師們也很樂意接受這些學生。
當然,真正的深度和動人,是隱在那些瑣碎之中的生活。公平也是如此,作為校長,我們一定要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因為教師跟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行為,可能會影響一位學生以后的成長。因此,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
故事四:一天,一位教師把學生的一篇作文發給筆者看。這名學生寫了他的爸爸工作很辛苦,但是休息的時候不是在睡覺,就是在打牌,學生勸爸爸不要打牌,多看看書。這位教師說:校長,你看,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孩子怎么能好呢?
我的思考:我們的家長群體真的需要培養,我們需要引導他們怎樣做好家長,引導家長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閑暇時間,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教育公平,就是對孩子的當下負責,更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學校要盡全力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一兩門藝術、體育的技藝,讓他們獲得全面發展。
我的行動:課程是一所學校的工作核心。一位哈佛校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說:“一張課程表成就一位學生的一生幸福。”首先,我們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扎扎實實把課程教好。其次,通過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喜歡上閱讀,并創設各種平臺讓學生展示閱讀的收獲。同時,整合學校資源,讓學生能在校園里、課堂上學會兩門體育運動項目、一門樂器。我們希望通過六年的學習,能讓學生有所入門,有所了解,有所掌握。今年,我校改版了社團活動,讓社團活動變為職業體驗場,每周五下午1:30-2:30,學校變身為“紫瑯小鎮”,小鎮有狼山、馬鞍山、劍山、軍山、黃泥山、長江六個社區,共計60個職業體驗項目。在“紫瑯小鎮”這個模擬的小社會里,我們不追求某項技藝的提高,而是讓每位學生有一次次的社會經歷。每學期每位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兩個自己喜歡的職業,一個職業8個課時,這些職業對應的是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公民角色,學生在這個小社會中可以獲得體驗、經歷、成長。我們認為,這些將成為學生人生中的重要經歷,將會陪伴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和更廣闊的天地。
教育最美好的境界就是成全,我們要給每位學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讓他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筆者作為一名校長,時刻專注于自己的學校,猶如一個農夫,守著自己的田地,精耕細作,希望每棵莊稼都能健康、活潑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