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祚壽
(福建省建寧縣第一中學,福建建寧 354500)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學理念新了,教學手段多了,學習方法多樣化了,化學課堂也呈現出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華,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化學問題少了,動手實驗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維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靜反思,則很容易使化學教學步入“歧途”。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化學課堂回歸本色,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地教,充分體現本色化學。
化學與工業、農業、醫學、材料等均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我們平時的生活環境到處都有化學元素。只要我們活著,化學就和我們密不可分。舉例而言,人們吃飯、喝水的時候,食物進入食管、胃部,被胃酸消化、被毛細血管吸收,直至殘渣被排出體外,每個過程都少不了化學反應。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也和化學緊密相連,如水果利于解酒,醋精去除水垢。近幾年高考題的題材亦取自生活,如陳酒為什么更香醇?燉魚的時候,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所有的這些我們都可以在本色化學教學中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并掌握化學知識,做到理解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在實踐中發現化學應用中的問題,提高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色教學,把學生課堂學習的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的直接經驗聯結起來,以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使他們在與生活世界的溝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提高生活質量和個人素質,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本色化學教學讓化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歸于生活”,真正實現化學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從自然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應用”的教學目標。
化學是指在原子和分子層次上,通過一些科學手段專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結構、組成、轉化到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化學和其他學科有很大的區別,其最大的特性是從微觀角度研究和認識物質,以一些不常見的符號描述物質特性,還可以創造新的物質,教學方法主要是實驗。高中化學實驗對全面發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受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現今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專注于對高考涉及的理論內容進行重點教學,對化學的實驗教學并不重視。以致他們在教學中大多通過多媒體課件,幾乎忽略了實驗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主要以電子畫面講解化學實驗過程,學生學習從動手實驗學習變成視頻圖畫實驗學習,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的安全性,但是大大阻礙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化學實驗教學,而不是為了方便就采用多媒體教學,應當體現出化學教學本色,開發化學實驗的認知功能、探究功能等,這是每個化學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本色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運用實驗原理,認真操作實驗儀器,直觀觀察實驗現象,體會化學實驗的全過程,最終分析化學實驗結果,評價實驗方案等。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科學的實驗技能,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和發展相互促進,引領學生向著更高層級發展,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為化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持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環境與發展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嚴重問題。工業化的急劇發展,排放了大量的工業污染物,導致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為了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綠色化學應運而生。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或清潔化學,它是一門從源頭阻止污染的化學[1]。課堂是知識傳授最主要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講述正確、正能量的化學觀點,正確引導學生樹立防止污染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觀念。同時,潛心研究教材中的環保知識,結合實際,在課堂上融入教學內容,讓綠色化學的思想體現在整個化學教育中,真正做到綠色環保,達到課標“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自身做起,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的要求,這樣教育才能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科學知識不僅要教育人們認識現實的世界,還要幫助人們改造世界,最主要的是保護世界。化學科學更應如此,在人們生活的環境中提倡綠色化學,刻不容緩。
新課程理念下,創新教學就是構建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化學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基礎自然科學,更應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中化學中的創新教育,是指
通過創設一定的環境,引導學生探究分析化學實踐應用活動,并通過觀察發現“新”現象,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判斷及綜合分析,總結實驗現象的規律。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知識,再通過各教學環節,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路清晰地表達觀點,不能完全聽從教師的教導,不盲目相信書上寫的,更不能迷信權威思維,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發揮每名學生的長處,鼓勵學生多提問、多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激起學生學習化學學科的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化學科學實踐能力等。此外,還可充分利用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課外科技活動,通過教師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所謂人文教育,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指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其目的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人文教育因關注人、重視人的價值而被認為富含人性。因此,人文素質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是國民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科學文化教育的基礎。
在本色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堅持把以人為本當作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點,通過研究化學內容,利用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的優秀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的本質,了解科學事業的獨特性,自覺學習和傳承科學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高中化學教材注重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教師要充分利用,讓學生對美好未來充滿向往,體現自我價值,崇尚科學,正確對待迷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地融入社會,增強學生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穿插一些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化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并講解一些我國化學科學界取得的成就,要讓學生知道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輝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結。
以上是本人對本色化學教學的一家之言。化學教學回歸本原、走向本色,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突出樸素、實效的特點。化學教師要在不懈的努力中以耕耘換果實,不斷審視、反思自己的課堂,讓課堂回歸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