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強
(山東省單縣第一中學,山東菏澤 274300)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的學科課程[1]。課堂活動是實現政治學科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它處于情境中,任何離開情境的活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恰當選取情境材料,巧妙創設活動情境,開展情境教學,成為思想政治課的必然選擇。高中政治課可利用的情境材料非常龐雜,如何選取、加工情境材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位政治教師都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鮮活的社會生活素材,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最重要的教學資源。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要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從社會生活中選取情境材料并應用于課堂。在龐雜的社會生活中擷取適用于課堂教學的材料,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
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是生活化的,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材料必須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實際,易于學生接受,選擇與學生視域范圍接近、有價值、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新鮮素材,挖掘其內在教育意蘊。新時代,社會建設一日千里,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放眼世界,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件、大問題,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黨的十九大、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等,選取此類素材,找準切入點,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生活中的平常事,找到與教學內容的關聯處,恰當引用,也能激發其探究熱情。
選取的情境材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和年齡特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在強化認知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智力興趣和學習效能。否則,情境材料難度大,超出了學生的認知程度,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那么情境設計就是無效的。
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引領學生通過觀察、辨析、反思和實踐,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真實性是思想政治課的靈魂,課堂教學的情境材料必須是真實、科學有據的。互聯網時代,各種資訊呈現爆炸性增長,傳播渠道多樣,在繁多的信息中,選取真實可靠、典型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情境材料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全國性報紙、政府類網站,如《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中的信息是真實有據的,可信度強,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相反,地方性小報、非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中的信息則需要嚴格甄別,認真考究后才能使用。微信及QQ 消息、朋友圈中傳播的信息更需謹慎對待。
情境材料越真實,學生的知識建構就越可靠,越容易運用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許多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知識記得住、說得出,但不會用,考試時不得分,生活中用不上,其根源常常在于他們的學習經驗脫離了學習內容賴以存在的真實情境。材料真實,情境逼真,學生才會在認識上接納并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情境材料不僅要真實有據,還要有典型性,針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興趣點,選擇最具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人物,作為學習情境設置的材料,高度契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探究問題的熱情,切忌隨意選取與教學內容聯系不緊密且平淡無奇的材料。
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好的素材有利于創設健康向上的活動情境,弘揚社會正能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因此,教師更應選取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和成就的大事件、小場景,反映人民生活變化的大場面、小細節,反映人們思想更新的新觀念、新行動,反映國際局勢變動和我國外交政策的大活動、小角度;選取社會生活中的優秀人物、道德模范、先進典型等。利用這些正面材料,設計教學情境,營造優秀文化氛圍,弘揚社會正氣,堅持正確方向。
社會中仍存在一些負面現象。思想政治教學不應也不能回避這類現象,而應適當采用,正面呈現與引導。如對于社會生活中的誠信缺失現象、執法過程中執法人員的不當言行等,應在情境設計中分析此類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辯證評價,追問解決途徑,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情境設計服務于教學目標,若材料過長,則易橫生枝節,占用課堂時間,沖淡主旨思想,淡化課堂教學目標,事倍功半。教學情境的材料應是簡約、高效的。簡約情境更容易讓學生感悟新知,陶冶情操,發展能力。一位教師在教學“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一課時,用一句“上學路上,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你扶嗎?”燃爆整個課堂,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道德兩難的問題,探究道德建設的議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情境材料都非常簡潔而有深意,高考試題更是個中高手,往往用一兩句話就創設出問題情境,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將情境材料呈現在學生之前,還須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基礎、學生心理特點等進行加工,去粗取精,改變呈現方式,使之既適合教學內容,又易于被學生所接受。
情境設計服務于教學。教師應明確課程要求,通過調查學情,了解學生“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才能確定教學重難點,找到教學突破點,這樣的材料才有針對性,情境也才能契合課堂教學要求和學情。
關注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圍繞課堂中心議題,選編貫穿議題始終的核心情境材料,以重難點知識為中心,按活動需要輻射到本堂課的知識點上,縱深挖掘,落實學科的核心素養。
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從生活中選取的素材要圍繞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核心素養,以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公民為主線,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既能體現原汁原味的生活,又能剔除與教學目標無關、可能影響學生思維活動的東西,使其既包含學科具體知識及其內在邏輯關系,又內蘊價值判斷和情感體驗,簡約而富有啟發性。
必要時,教師可綜合利用文字、圖示、音視頻等材料,營造最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活動情境。
設問與材料共同構成教學情境。材料是情境的場域,提供引發學生思考的素材,指引思維方向,蘊含設問答案,激發學生的情感。設問是情境的靈魂,架設材料與教學目標的橋梁, 驅動學生思考和探究。圍繞議題,結合情境和學情,設計富有內在邏輯性的系列問題,它是充分發揮材料功能、開展活動教學的關鍵。
問題設計既要科學嚴謹,又要新穎活潑,使學生有代入感;既存在標準答案的良構問題,又有開放性的優構問題,使學生落實知識,開拓思維,培養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