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桂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新河中學,甘肅民勤 733399)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僅反映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鞏固及應用,也反映了學生個體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批閱作業是教師檢查課堂教學效果、掌握反饋信息、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對于城市學生,農村學校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對基本概念和運算法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對相近的概念、公式模糊不清,相互混淆,理解不透徹,普遍存在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不及時整理知識點、不能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的現象。農村學校的學生表現欲不強,習慣于聽別人說,羞于表達,怯于表現,不善于跟教師溝通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怕同學知道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更是把教師布置的作業看作一種負擔。
傳統數學作業的批改、處理方式較為簡單,只注重“√”和“×”——對結果的評判,忽視對學生解題思路、解題技巧、運用方法的評判和點撥,使學生不知所“錯”。有些教師對作業批改過細,學生符號錯了改符號,單位少了添單位,式子錯了改式子,精批細批,一包到底,唯恐漏批一個符號而誤人子弟。學生做作業,只要寫完了,交給教師,似乎就萬事大吉了。這既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又喪失做作業的興趣,對數學作業消極應付,教師批改也費時、費神、費力,對作業中涉及的要鞏固的目標或體現的方法揭示不夠清楚,效果也大打折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傳統作業批改方式顯然抑制了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使學生越來越厭惡做數學作業。作業在師生間已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為了提高學生對作業的重視程度,盡最大努力地消除學生對作業的應付心理,教師要優化數學作業的批改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應有的功能,通過批改學生作業,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打開學生的心扉,提高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
作業的新穎性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作業情況,在正確或錯誤之處,教師可用恰當的符號性語言,如用紅色的“√”表示運算過程和結果完全正確。“√!”表示解法不僅準確,而且有新意,給予表揚。“√?”表示運算雖然正確,但還有更好的解法,以激勵學生開動腦筋,繼續思考,尋找最佳解法。“√……”表示前面的部分正確,但后面的部分未完成,需要補充。“——×”表示畫線部分有錯誤,須糾正。用“或表示這里不完整,有缺漏,需要補充。用“→?”表示畫線部分的推理條件不足,需要補充箭頭所指部分的條件。用“×!”表示馬虎等因素造成的錯誤。應用以上批改符號,學生可從中得到清晰的啟示。同時,教師可以把批改作業當成與學生交流的機會,掌握第一手材料,徹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課堂上采取相應的對策,從而提高作業批閱質量。作業本發下來時,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打開,看看教師對自己的作業做出了怎樣的評價,這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
作業上交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作業本一本疊著一本放,這樣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可省下翻作業本的時間,效率較高。這是一種常用的、傳統的、有效的批閱方式。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勤于思考,樂于動手。同學互改是把學生分成2~4人的小組,視學習情況承擔著不同題型的批閱任務,由學生應用上述具有特定含義的批閱符號進行批閱,最后由教師抽閱。這種批閱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例如,學生總用挑剔的目光審視別人的作業,常于細微、不經意處發現問題,同學互改顯然鍛煉了學生細致周到、嚴謹專注的心理品質,有利于克服學生草率馬虎、粗心浮躁的毛病。批閱時,學生會對每道題的思維和運算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推敲,再批上相應的符號,以進一步加深對習題的理解,規范格式,有助于學生自我的積極完善,開拓學習思維。
集體改評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集體參與作業的批改,具體可分為三步:第一步,訂正,由教師或學生讀出準確答案,學生交換作業批改;第二步,典型題講評,將典型錯例和多解題出示在黑板上,由教師或學生講解分析;第三步,更正提高。集體改評能集思廣益,完善過程,優化方法。激烈的爭論和溫馨的互幫互助,可提高作業的實效性。
對個別學習較吃力、錯誤較多的學生要進行重點批改,使學習吃力的學生懂錯因、知錯源,準確理解所學知識,以便及時查漏補缺,趕上其他學生,大家齊頭并進。
數學作業不僅可以反饋教學信息,更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書寫能力、畫圖能力和設計能力[1]。新教材要求教師視各類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來分類布置作業。作業評價既借鑒了傳統的等次評價,又借鑒了作文批閱方式,在題邊空白處寫上簡潔生動、富有啟發的批語,個別的也可針對學生錯誤,選編相關練習,用A、B 或C 作為對學生作業優劣的評價。為了激勵學生的作業熱情,教師可在剛上課時,抽出一分鐘時間對學生的作業加以評價,表揚全對的、有進步的、書寫工整的、方法獨特的,以提高學生信心。同時,讓學生對作業進行自我剖析,把錯誤部分分為概念理解有誤、數學建模不當、運算法則不清、計算準確性不夠等類別。學生通過作業的自我分析,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既引導學生自查自糾,也激勵了學生認真細致地完成作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批語:你的方法很好,但應用乘法公式時出現失誤,想一想,該用哪個公式?
再如,已知多邊形的每個內角為135°,求多邊形的邊數。
解法①:設這個多邊形的邊數為n,依題意得(n-2)×180°=n×135°。
解得n=8。
解法②:∵多邊形的每個內角都是135°,∴多邊形的每個外角都是45°,∴邊數n=8。
按①運算,計算正確,對學困生的批改為:“你做得真好!”或批閱為“√!”以示表揚;對中等生的批改為:這種解法很正確,還有一種更簡便的解法,你能想出來嗎?并在作業空白處畫上“√……”;對于好學生,則批改為:這種解法正確,你一定能想出另一種更簡便的算法,并批上“√?”。這樣的溫馨提示能使大部分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優化學生思維。
作業批閱方式的改變讓批閱作業如同教師與學生的正面談心,親切自然,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同學關系也明顯改善,A 等學生所占比例明顯提升,學困生數量也明顯減少。學生打開作業,就會有所思索,有所啟迪,充分發揮作業的強化鞏固功能、評價診斷功能和激勵功能,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