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征技師學院 杭國花
2016年,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為職業教育專業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目前很多職業院校輕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造成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缺乏職業理想和創新精神,這是專業文化建設有缺陷的表現,專業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只有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形成共識,才能樹匠心、育匠人,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1)培育工匠精神是職教供給側改革的切入點。職業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資源供給主體,我國人力資源的有效供給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存在突出的矛盾,國家大力倡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產業發展。
(2)有利于強化專業特色。職業教育的文化內核是大學文化與職業文化的交融,專業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強化支撐作用。為了解某高校專業文化建設現狀,筆者對相關企業進行走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滿意度較低,85%的企業認為有必要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75%的企業認為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包括誠信品質、創新意識等。將專業文化與匠心文化有機融合,形成特色的專業文化是專業建設的重心。
(3)有利于樹立專業品牌。優秀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能很好地豐富學校專業文化內容,增加專業文化建設途徑,解決學生不適應企業的狀況。品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優秀的企業文化,精神文化精髓融入到專業建設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校內外要逐步滲透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專業文化孕育下,充分發揮專業文化的引領作用,引導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讓學生自覺執行相關職業要求,縮短與企業要求的差距,實現學生身份的順利轉變,奠定未來個人發展的基礎,匠心文化注入專業文化建設形成專業品牌。
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文化建設可以通過思政教育、優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等方面著手。
(1)思政教育。職業教育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充分理解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核心內容,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優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根據企業人才需求,深入研究學生應具備的專業文化素養,按照專項技能與綜合職業技能等,將匠心文化與專業文化緊密結合,構建有效的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內化自己的職業操守,初步培育學生的匠心精神。專業課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根據不同專業特點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讓學生深度感知專業匠心文化,逐漸培養學生對行業發展動向的關注意識,對職業活動中的工匠精神有全面的認知。
(3)構建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是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導者,為實現校企教學相長,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高校與企業應本著互利共贏的目的,做到教研室對接項目,學院對接公司,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構建有工匠精神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將行業精英吸納為兼職教師指導學生課程實踐,向學生呈現形象的職業精神,將職業精神融入于專業知識體系內。
榜樣的力量能催人奮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青少年需要工匠踐行者引領其感知匠心精神,邀請行業專家開設課堂講座,讓學生初步認識專業與崗位之間的關系。高技術人才開設工匠課堂,讓學生充分理解匠心內涵,企業班主任與校內班主任攜手共創學生實踐平臺,開展各項班級活動,使工匠精神體驗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融合,通過企業人員與學生互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專業文化建設是以融入創新意識的思政教育為核心,搭建工匠精神共建平臺,將匠心文化融入實踐教學中,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