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英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東周小學 廣東 深圳 518107)
中國水墨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繪本是現今小學生最喜歡的書籍表現形式之一。“新水墨繪本”把水墨與繪本結合并開發成為東周小學特色校本課程,是為了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美育工作;是為了給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公平優質的教育;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也是為了鼓勵學生建立團隊合作意識。教師通過“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的教學,既能激勵學生自主整合融通不同學科的知識,又能達到提升綜合素養的教學目的。
“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提出來“新”的概念,目的是為了貫穿創新與融合的課程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水墨創作表現形式新。水墨作為主要創作方法,同時也將速寫、剪紙、水彩、拓印、紙藝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合,讓學生的創作形式更多元化,鼓勵學生對水墨的表現形式進行新的開發。
(2) 教學模式、課程理念新。教學模式、課程理念新,重點體現在其融合性與多學科性,課程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開放性課程,課程里涉及到的知識點通過童趣化、擬人化、故事化形式傳授,同時開發繪本式校本教材。
(3)學科整合,評價標準新。學生的學習不再以常規的課程形態為主,而是將學科課程、探究課程、活動課程三種課程形態進行組合,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根據課程的形態的不同來設計綜合評價標準。同時“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的學習內容,會涉及到學生生活以及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繪本創作的素材需要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舞蹈等學科知識的綜合,評價的標準需要符合新課程的要求,能達到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
在整個校本課程探究開發過程中,課程形態成為研究實踐的重點內容。水墨與繪本結合以什么課程形態實施教學?哪種形態課程才能科學高效?學生如何真正實現的學科整合與學科知識融通運用,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呢?
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際情況,針對以上問題,有以下思考與實踐探究:
“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的初始點是學習水墨課程,是以學科課程形態為基礎。讓學生了解水墨畫的藝術語言,提升學生對水墨畫的鑒賞水平及審美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賞析、臨摹優秀水墨畫、自己創作水墨畫等,在實踐學習中去發現、觀察、體驗其背后的文化、美術元素和水墨語言技巧, 培養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啟發小學生從圖畫生動、水墨情趣的作品中感受美、理解美,形成對美的直接體驗,讓學生自發地去嘗試發現探究水墨畫美的規律。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大膽利用傳統水墨畫與鉛筆畫、版畫、水彩畫、油畫、立體紙藝、照片拼貼等形式的組合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水墨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讓學生的創作形式更多元化。
例如“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針對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水墨畫墨色的干、濕、濃、淡及基本筆法后,我們會讓學生進行水蠟游戲體驗,油畫棒色彩鮮艷,筆觸容易上手,適合低年段的學生造型。把水墨和油畫棒結合,體驗水墨與蠟性材料融合后會產生有趣的視覺感受,提升學生對墨色和水性的感知,讓學生體驗不同媒材在生宣紙上作畫產生的不同效果,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探究課程形態是以學科融合為主,以繪本創作為表現載體,主題化教學為學科融合的紐帶來展開探究實踐。
學科融合課程通過多種學科課程的知識互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師生、生生、家生之間的合作,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目前學校的國家課程以獨立的學科課程為主,校本課程以學科融合課程的形態開展,能真正意義上做到補充國家課程。
“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形態需要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一個主題展開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將各學科的知識、生活體驗等素材橫貫整合,達到學科知識融通, 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
2.1 課前學案的素材收集整理學習具有融合性。我們采用學科融合的課程形態幫助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學生在創作前期,創作內容將會涉及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繪本創作的素材需要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舞蹈等相關的綜合知識,創編繪本需要學生對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整合。
觀察日記繪本課例《一粒種子的旅程》,學習本課學生要對種子特性、生長過程進行整體了解。從查閱資料、實驗、觀察、記錄、整理構思到腳本草圖創作,需要涉及到了科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的知識,學生完成整個前期素材準備的學習過程,會自然地把學科進行融合整理,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各學科之間還會相互促進。例如學生在種子觀察記錄的過程需要用到圖片與文字結合記錄,有的學生會關注科學領域的實驗數據的記錄,有的學生關注情感方面的記錄,有的學生關注生長造型方面的記錄,不同的視角,記錄的內容各有千秋,需要學生在這個過程會不斷重塑及融合知識結構,達到自己的個性需求。
2.2 繪本創作課程本身具有學科融合性,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把繪本里面涉及到的知識分離成獨立的知識版塊,每一個環節都相互關聯,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呈現,而是通過從構思、選材、編輯、剪裁、繪畫、書寫到裝訂成一本完整的手工繪本書綜合內容來展示,“新水墨繪本”作品創作與制作既是一種要求充分拓展思維的腦力勞動,又是一項要“精耕細作”的手工活,把美術、文學、手工等方面融合展開教學,所以學科融合是課程本身的需要,師生都需要整合各學科及課外的知識,整體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共同提升綜合素養。
活動課程形態強調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整合,豐富學習形式,注重整體性的體驗,能更好地激勵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活動課程形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靈活的活動形式重視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活動課程形態重視課程的綜合性,以活動提升學習,豐富學習形式,增添學習樂趣。
“新水墨繪本”校本課程主題活動 “我的繪本我來講”,要求學生將繪本作品進行再度創作,改編成為現場演講、故事表演、小短劇等。整個過程學生成為主體,學生需要組織團隊進行分工與合作,有的孩子扮演起導演的角色,有的成為了表演者,或者是幕后工作者,這種職業體驗需要學生既要有個人的特性又要與集體協調。學生參與活動還會嘗試自主地去解決問題,再發現新問題去解決,例如繪本劇《我的一天》,二年級的學生要解決表演背景、道具、服裝等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他們必須去整合同學、家長、教師、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來完成活動。整個活動過程及成果的展示都注重親身體驗,可以充分地利用活動的連續性、靈活性、社會性、經驗積累來激勵學生的成長。
目前課程形態越趨豐富,但是課程形態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整體來說,課程形態不拘于一種固定的形態,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進行補充與轉型,可以多做課程形態組合。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生成,要根據本質選擇課程形態,不能跟風上,形式主義;教師要關注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空間,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成為終身學習者、思考者、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