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芳
(江蘇省高郵市湯莊鎮甸垛初級中學 江蘇 高郵 225645)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會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加工思考,通過課堂提問等環節來提出自己疑惑和見解,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堂提問來發現學生的學習深度,對學生理解上存在的誤區進行針對性解答,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教師的教學感染力。
備課是語文教學的必備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對備課環節的重視,考慮到知識中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可能存在的疑惑。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要為學生準備一些引導性問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課堂提問,把握課堂的問題導向,將本節課的知識點在問題中串聯起來,使學生能夠在邏輯理解上進行突破,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交流、溝通,引導學生提出一些水平較高的問題,加強對知識理解的深度。[2]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文知識質疑能力,進而通過文章內容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之前,教師需要對課堂環節進行充分的策劃,按照邏輯設計好課堂問題導向。如在學習前部分時:古代一般都是男人征戰沙場,可是花木蘭為什么去戰場打仗了呢?木蘭去征戰沙場做了哪些準備呢?木蘭真的去東南西北集市上購買馬鞍了嗎?文章是如何描寫木蘭征戰沙場呢?木蘭回來時是怎么樣做的呢?通過問題引導,可以使學生在邏輯上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帶著問題進行思考,教師要對學生探究和提出問題進行一定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樂于思考,易于提問。
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授課方式已經磨滅了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不強,學習效率不高。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構建情境進行教學,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理解,彌補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上的不足,與學生的感性認識產生共鳴,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交流互動之中。教師在提問和解答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授課語氣,不因學生提出的問題水平低而不耐煩,反而積極解答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改變語文課堂在學生心目中的認識,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課堂體驗。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圍繞著父愛為學生們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動人的父愛視頻,來觸動學生心中的感性認知,并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向學生提問:你是如何發現父親對你的愛的呢?以此來引導學生們積極發言,營造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氛圍,同時對文章內容進行一些必要的互動,如:父親為什么不讓茶房去送作者呢?父親身體欠恙,為什么還要給我買橘子呢?為什么父親把句子放到皮大衣上后,才撲撲身上的泥土?在情境教學中,分析父親的每一個動作,帶領學生來感受父愛的偉大。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中學語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學生往往無法掌握文章的重點,因此教師明確課文學習的重點,根據內容和主題進行課堂問題的設計,使學生能夠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達到熏陶學生思想、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理解空間,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根據自己的實際理解進行課堂提問,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和學習深度。[3]
例如:在學習魯迅的《社戲》時,要明確作者對樂途平橋村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作者因為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等封建教育,而可以在村里受到優待,在此處表達出對封建教育的厭惡,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更喜歡去社戲看戲呢?還是更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在課文中分析出和小伙伴在船上觀景和偷羅漢豆情節,向學生們提問:如果是你,你會讓大家“偷”自己家的羅漢豆嗎?為什么阿發要偷自家的豆呢?通過阿發和雙喜語言得出小伙伴們的淳樸能干、慷慨無私和考慮周到的品質,來表現對童年生活的喜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提出問題的欲望,積極的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給予學生更好的教學體驗,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素養,養成探究型思維,推動初中語文課堂更好的向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