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鐵梅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渭陽小學 陜西 寶雞 721300)
核心素養具體指在具體的教學階段中,學生所要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詮釋到語文這門學科來說,主要指培養學生的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等,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助于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的教學中,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和前提,是語文課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反映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知識儲備,加深學生為文化的理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現代教師要積極的尋求有效的策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此來促進學生良好的成長和發展。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任何知識的獲取都離不開閱讀這一環節,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課文中的文字以同樣的方式表達,會有不同的情感和內容,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所學習到的表達技巧,表達知識點,可以有效的加強學生對文字的運用,提高自身的語言構建能力,進而達到閱讀無障礙,溝通無障礙的效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另外,閱讀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歷史知識,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學生良好閱讀習慣養成的前提和基礎。[1]因此,小學的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意義,充分的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能夠樂于閱讀,享受閱讀。
2.1 閱讀內容缺乏深度。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閱讀流于表面,閱讀內容缺乏深度與思考。對于現代大部分的教師來說,其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教學方式為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模式化較為嚴重,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的時候思維固化,難以有效把握閱讀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受到了阻礙。另外,學生所閱讀的文本內容較為淺顯,無法從閱讀文本中提取到有效的知識點和蘊含的道理,因此,學生的培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2 閱讀缺乏目標。在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其通過閱讀文本,達到明確的閱讀目標是其重要的過程,因此,其閱讀目標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缺乏閱讀目標,導致閱讀沒有條理性和邏輯性,其教學只能夠存在于文本的教學,無法開展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因而教學只能停留于表面,無法真正的取得效果。
2.3 學生能力弱化。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能力的發展正處于關鍵的階段,因而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的基礎下,其學生能力要持續升高。而就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由于閱讀停留于表面,學生能力弱化,教師不夠重視閱讀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無法正確認識獨立閱讀對學生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無法有效的傳授學生必要的閱讀技巧和自主學習技巧,忽視了教材文本閱讀素材對學生的作用,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降低,從而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降低,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3.1 深入實施語文閱讀目標,合理確立閱讀目標。在核心素養的培養視角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教師深入實施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進而合理,科學,適度的確立閱讀目標。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適合學生發展的閱讀目標主要包括: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趣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等,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才能有效的開展閱讀活動,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制定閱讀目標的時候,其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學生學情,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確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能力,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教學目標,然后展開閱讀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2]例如在閱讀《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確立閱讀目標:掌握文章的大致內容,掌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并在課后了解有關小興安嶺的相關文化內容,以此來促進學生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積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3.2 采取多樣的閱讀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覺得閱讀枯燥乏味,閱讀興趣不高,無法堅持閱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閱讀活力。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情景劇演繹,分段閱讀,群讀等方式,來吸引學生閱讀興趣。[3]例如在閱讀《爭吵》這篇課文的給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閱讀,引導學生分別扮演旁白,“我”,克萊諦,父親等,以此來集中學生的閱讀注意力,進而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又如在閱讀《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返任恼碌臅r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的演繹,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再如在閱讀《小英雄雨來》的時候,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之后,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續寫小英雄雨來之后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想象,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促進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3.3 結合閱讀問題,加深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閱讀問題,來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其關鍵在于平時的閱讀教學,關鍵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否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對于某些學生來說,其閱讀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基于學生閱讀自信,為此,閱讀問題的提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提出閱讀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感悟,關注學生的性格特點,從細節,大體等角度出發,提出有助于發展學生性格的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深入掌握閱讀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內涵。[4]例如在閱讀《白楊》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白楊在文中象征著什么?在閱讀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悟?又如在閱讀《半截蠟燭》的時候,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半截蠟燭在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每一次都代表著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半截蠟燭在文章中象征著什么?以這些問題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4 擴充閱讀素材,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在閱讀的過程中,擴充閱讀素材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積累,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構建和掌握。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立班級圖書角,組織學生將自己家中所閱讀的書籍放入教師的圖書角,以此來給予學生豐富的閱讀資源。教師還可以引導組織學生學會圖書卡的制作,引導學生記錄讀書情況,以此來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開展閱讀活動的時候,從閱讀文本的作者,題材等角度出發,為學生搜集相關的閱讀素材,以此來為開展拓展閱讀。在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將閱讀過程中的好詞,好句積累下來,以此來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5]例如在閱讀《少年閏土》的時候,可以知道其作者是魯迅先生,為此,教師就可以將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等閱讀文本打印出來,讓學生進行閱讀,擴充閱讀知面。又如在閱讀《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的時候,可以知道題材是愛國主義的,為此,教師就可以給學生閱讀愛國主義題材的閱讀文本,例如《雷鋒日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3.5 開展教學評價,進行閱讀總結。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的意義,要設置教學評價,以此來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總結,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科學合理的制定評價標準,從閱讀過程,閱讀態度,閱讀效果等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此來讓學生全面,正確的認識自己,從而得出結論,總結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發缺點和優點,完善自身的閱讀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是基于現代教學環境下的一種教學實踐,有效是滿足了課程改革下的學生的發展需求,有效的滿足了了學生的閱讀需要,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結合具體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和總結,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以此來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