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驗工作是整個棉花檢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異性纖維混入到棉花當中,會嚴重降低棉花的質量,從而給棉紡企業的正常生產造成巨大影響,甚至會給棉紡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1.與棉花纖維顏色相近的異性纖維識別難度較大。有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棉花當中混入異性纖維顏色與棉花纖維的顏色差異低于5%,肉眼便很難判別這一類型纖維。在棉花異性纖維檢驗過程中,彩色的丙綸絲以及接近棉花纖維顏色的布絲是比較難辨認的異性纖維。另外與棉花纖維顏色較為相近的毛發和一些化學纖維辨識難度也相對較高,如果只采用肉眼進行觀察,很難及時清理棉花當中的異性纖維,最終會對棉花品質造成一定威脅。
2.肉眼分辨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檢測誤差。有大量研究結果表明,人類肉眼的分辨率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果外界環境的光照強度較大,人眼的分辨率會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在背景過亮的環境下,人眼的分辨率也會受到明顯影響。在進行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驗過程中,如果一直沿用傳統人工檢測方法,由于人的眼睛識別高速移動物體的能力不足,如果目標的移動速度過快就會造成人的目標分辨率顯著下降,從而引發視覺模糊。如果異性纖維和棉花的顏色色差相對較小,人眼睛觀察過程中極難準確地辨認出混入到棉花當中的異性纖維,這也是造成目前異性纖維檢驗工作質量相對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3.人工檢測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影響。目前在棉花異性纖維檢驗過程中,人工檢測一直存在著很大弊端,其中一個較為顯著的影響是人工檢測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人員情緒的影響。在棉花異性纖維檢測過程中,如果處于夏季,由于外界溫度較高,檢測人員很容易產生煩躁的情緒,很多檢測人員的檢測細節做不到有效把握,使得檢測工作質量大幅度下降。另外長時間處于同一個檢測環境當中,人眼睛會經歷視覺疲勞,這就會進一步降低人眼的分辨率,造成人在檢測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出現檢測誤差,最終影響到檢測結果。
1.提高廣大棉農防范異性纖維混入的意識。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應該從源頭入手,避免在棉花采摘儲存過程中混入異性纖維。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棉花檢驗部門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棉農進行防止異性纖維混入的知識普及教育,使廣大棉花種植戶能夠充分認識到在棉花當中混入異性纖維對整體品質造成的危害。棉農在棉花采收和保存過程中,應該杜絕使用非棉材料制成的包裝袋來包裝棉花,也不能夠使用與棉花顏色相同的捆扎繩來捆扎棉花包裝物。在棉花晾曬過程中應該避免家畜進入到曬棉區域。在進行棉花收購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佩戴好頭套,防止毛發落入到棉花當中。在進行棉花生產加工過程中,如果發現棉花當中混入了異性纖維,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將其挑出,以免對后續的生產產生影響。
2.注重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現階段人工去除棉花異性纖維是最常用的手段,現有模式之下就需要我們從人的角度出發,注重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發揮人在異性纖維檢驗中的關鍵作用。在長時間的棉花異性纖維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能夠發現部分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較差,工作不積極、不主動,專業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專業技能不過關。因此要求棉花檢驗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整體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定期舉辦行業專家講座和組織專業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來不斷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保證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棉花異性纖維檢驗工作的要求。另外,在做好專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同時,還應該構建完善的薪資分層制度和獎懲機制,通過這些制度,進一步激發專業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通過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對工作較為突出的人員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不認真的人員應該進行懲罰,發揮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抑制棉花異性纖維檢測工作的各種不良現象。
3.加大先進檢測設備的研發力度。利用人工進行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檢驗存在諸多弊端,因此需要不斷加強自動化異性纖維檢測設備的研發,最大限度地提升異性纖維的檢測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而要想實現這一工作目標,就要求政府職能部門提高重視程度,注重做好棉花異性纖維檢測工作,加大對該行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給予相關檢測設備研發企業一定的政策扶持,確保研發出來的科研成果能夠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棉紡織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做好棉花異性纖維的檢測工作,對保證棉花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廣大檢測技術人員積極分析現階段在棉花異性纖維檢測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在實際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秉持嚴謹細致的原則,及時清理棉花當中的各種異性纖維,最終推動棉花異性纖維檢測領域的長足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