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并未能阻止檢測行業整合并購的步伐,只今年上半年,檢測行業就有多宗整合并購案例順利完成。目前,整合并購已成為檢測機構實現成長、進入新領域、提升市場份額不可或缺的方式。不久前,在我要測網舉辦的“檢驗檢測行業投融資·高峰論壇”、線上論壇上,幾位重量級嘉賓帶來了關于檢測行業投融資的最新動向。
今年的疫情并未能阻止檢測行業整合并購的步伐,僅今年上半年,檢測行業就有多宗整合并購案例順利完成。目前,整合并購已成為檢測機構實現成長、進入新領域、提升市場份額不可或缺的方式。不久前,在我要測網舉辦的“檢驗檢測行業投融資?高峰論壇”、線上論壇上,幾位重量級嘉賓帶來了關于檢測行業投融資的最新動向。
對話嘉賓:
中信資本TIC運營合伙人 王斌
歐陸科技集團中國區執行董事 秦殊涵
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董事長 萬峰
秦殊涵:疫情之后,國際資本進入中國TIC行業的數量可能會相對減少,而國內資本無論是國有機構還是民營機構都會相對增加。這可能和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有關。另外疫情之后,國內資本可能慢慢變成資本主流力量。
王斌:今年疫情的發生,警示了檢測行業的經營風險,使機構風險意識增強了,尤其面對經濟下行的情況,創業者對估值更加理性。但是中小機構對行業未來更擔憂,尋求資金的機構數量大幅增加,無論國有機構還是外資大型機構,都在尋找并購機會,當然,這也是不錯的信號。
秦殊涵:對絕大多數檢測機構來說,“小而精”是唯一破局的發展策略。雖然這樣未必能發展競爭優勢,但卻更具有吸引力和價值,因為機會有限,如果能夠加入好平臺、搭上便車,切不可猶豫,盡快為之。而對于規模較小的檢測機構,如果有機會尋找到志同道合的小規模機構,就要抓住時機整合、抱團取暖、積極開拓市場,并非要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等待大型機構青睞,因為不確定性因素太多。
王斌:中國有3000多億檢測市場,需要的是大型檢測機構及上市公司。但是,現在,檢測領域的中小檢測機構數量嚴重過剩,因為幾千億檢測市場有幾千家機構足夠,現在卻多出來這么多怎么辦?建議中小型民營檢測機構如果不能發展成大型機構,就盡快補充進大型機構里,也是不錯的選擇。也就是說,如果不能獨立發展成為大型機構,為避免將來被大型機構打倒,可以通過整合并購的方式并入大型機構,作為大型機構板塊補充或者區域補充。
王斌:一是規模達到5億以上營收,同時領域不超過3個。也就是說,同樣5億規模的檢測機構,做10個領域與做3個領域相比,做3個領域的公司價值更高。二是要有足夠的凈利潤,同時要保持每年10%以上增長,這對發展快的機構是優質指標。但如果機構營收不高、發展速度非??欤部梢哉J為是優質指標。三是人均產值在35萬,目前在國內算優質指標。四是在單一領域或某大區域,排名前兩位,算是優質指標。五是核心團隊中有行業領軍人物,其中分為技術和管理,如果有行業技術專家也是優質指標。
不過,很多人說這個標準定得太高,如果按此標準,大多數檢測機構都不能達標。其實,這5個標準只要能滿足3個,就能稱之為優質的檢測機構。
王斌:資本一般分為資源型、成本型、平臺型或空間型。資源型資本,就是能夠帶來資源,比如品牌、業務、人才或系統,這樣的資本可以引進;成本型資本,就是能夠幫助機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人效和財效,這樣的資本可以引進;平臺型資本,就是能夠為機構帶來巨大發展平臺,比如帶來國際化發展路徑,或者由省內業務拓展成全國業務,這樣的資本可以引進。
在整合并購中,有種說法叫“抱團取暖”。確實,這幾年也有不少抱團取暖的案例,但并購的價值并沒有完全體現,因為這種整合完全是拼湊,所以并沒有因為多家機構整合在一起,而產生更高的估值或更好的協同效益。因此在整合并購中,還要看是否有效地融合,才是整合并購的核心。另外,還要看能否提升經營數據,具體表現為:一是提升利潤率,利潤率有沒有通過整合得到改善;二是人均產出有沒有得到改善;三是市場占有率有沒有得到改善。通常,在整合并購之前,就應該確定好經營團隊和未來的經營目標,但常犯的錯誤卻是先整合完以后,再確定經營團隊和未來幾年的經營目標,這是錯誤的。
秦殊涵:整合并購,一定要考量企業的發展戰略,重中之重是要明確并購目的。比如是看中機構的團隊還是其技術含量,從哪個角度需要它,都要清晰地做出判斷,才不會在整合并購中發生重大失誤。所以,在整合并購中需關注以下幾點:一是機構后臺支持性功能要并入集團統一管理;二是業務的有限整合,專注核心和高利潤業務,把低利潤業務分包給集團其他專業實驗室;三是注入集團優勢資源,如客戶、檢測技術與方法、集中高效采購及品牌優勢。此外,被并購方也要有所保留,包括領導力特色、企業家精神、團隊文化、開拓業務的方式和方法。
萬峰:事實上,資本比較喜歡國有檢測機構,因為它有很多優勢。但國有檢測機構較為明顯的缺點是,所有部門設置規劃并不是以客戶為導向。盡管國有機構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其財務報表真實有效,因為現在假報表太多;再有,外資、臺資和港資檢測機構因各有特色,也是并購的重點;另外,民營檢測機構也有優勢,就是老板能做決策,使并購和談判效率提高。
其實,檢測機構價值的判斷不應該簡單地用PE估值來判斷。當然為了便于理解,會有大概框架的考慮,但實際企業之間價值相差非常大,所以不能簡單地只看PE估值,而是要分析這家機構在新平臺會如何表現和自身發展如何,對平臺有何協同效應,再來看機構整體價值。所以被收購機構有無合作價值、能否成功,要從文化模式、思維習慣、是否志同道合、實際控制人留下還是離開這些關鍵點來判斷。如果基本符合要求,才能進入相關價格評估階段。
此外,需要考慮以下幾點:一要考慮把機構并購進來是否對雙方有利,能否做更大,對利弊得失加以權衡;二要考慮價格是否達成一致;三要考慮融入過程遇到分歧怎樣解決。其實,這3個問題在每個問題未解決完之前,都不應該考慮并購。
萬峰:收購或合作的根本核心在于給客戶帶來價值。找合作伙伴要志同道合,有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但這在并購中也極其不易。檢測行業是技術服務業,需要為客戶提供服務,因此需要人來做。尤其是長久深度的合作如果人的問題不解決,合作也不會成功。因此,只有合作企業實際控制人、管理層、員工這三類人都能從合作中得益,才能把價值傳遞到合作后的機構里去,但這也是在所有并購中最難完成的。當然,志同道合也是所有合作和并購中的難點。不過,檢測行業并購案例其實并不少,但是檢測行業融資與其他產業相比有所差異,這與檢測行業特質有關。因為檢測行業不太容易爆發性增長,最典型的是,檢測行業現金流都很好,所以檢測行業不是完全以資金推動的行業,因此需要的融資也不多,至少與其他行業相比較少。所以檢測行業對融資相對沒有其他行業那么緊迫,但是檢測行業的并購比較活躍。
秦殊涵:過去10年,檢驗檢測行業蓬勃發展,規模從幾百億到3000多億,企業數量從1萬多家到4萬家,從業人員從30萬到100多萬。2019年檢驗檢測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有檢驗檢測機構44007家,然而年收入1000萬以上的機構,僅有5795家,數量在全國機構數量中占13.17%,營收占比76.86%。“小散弱”現象依舊未改變。對于整個TIC行業來說,整合并購,將成為未來10年TIC行業主旋律。
近年來,中國TIC行業整合速度慢,市場沖擊力不夠,其并購驅動力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行業內的大型機構,二是資本。兩者之間并購的目的、方式有較大不同,導致其結果也有較大差異。
影響并購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成立專案,正式全面管理并購項目;二是并購雙方領導力的深層介入;三是良好的內部溝通計劃;四是期望值合理;五是快速高效地執行;六是并購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七是資源配備不足;八是溝通不到位,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九是低估了難度與復雜度;十是忽略文化差異或處理不當;十一是入局計劃缺失;十二是關鍵人才流失;十三是把并購標的規模小等同于難度低。
萬峰:正因為有了外資機構的關注,才有華測股價的高增長,也有了大家對檢測行業的關注,因此這不是一件壞事。而且檢測行業未來還會有一批公司上市,大家對檢測行業的關注,能促進行業發展,也包括促進行業并購、投資的加速,這對行業發展是好事。
另外,華測未來肯定會在發展最迅速的行業加大投入,比如生命科學領域,這個產業現在發展得特別好,是華測未來投資重點。再有與新產業有關的產業,也是未來發展方向,比如芯片產業或類似的產業,也是華測未來投資重點。
秦殊涵:我國檢測機構數量44000多家,從市場規模和機構數量都已經遠超過去國際TIC行業的平均速度,而且是大幅度超出,所以我國TIC行業確實發展特別快。但是中國檢測機構太過密集,因此未來中國TIC行業要繼續深挖市場、繼續擴大,做精做大的同時,還要消化內部負擔,否則就會形成惡性競爭。
萬峰:中國TIC行業發展比國際快很多,也呈現出不同特質,比如既有較成熟的機構,也有草莽階段的機構,而且有些地域還有很多奇葩現象,所以中國TIC行業具有混合特質,目前處在比較復雜的局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消化吸收,因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