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軍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肇慶學校,廣東肇慶 526238)
不管是德育教育還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都是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對踐行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關注細節要素,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相結合,明確學生的學習和行為方向,關注學生在自主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圍繞德育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實質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1]。但是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無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直接采取簡單一刀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一些知識的灌輸,這不僅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還阻礙了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進行。
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最為明顯。如果教師直接以知識的灌輸為主體,無視學生創造性、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的發展及培養,就會導致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這樣任何外界壓力都無法轉化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動力。針對這一現實條件,教師必須站在宏觀的角度,分析新時代背景之下德育教育的新內容、新要求和新標準,盡量避免簡單地說教灌輸,并將情境創設小組教學和提問式的教學相結合,了解學生在自主實踐過程之中的真實狀態,營造一個更加健康自由且民主的環境氛圍,讓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之中領悟德育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德育教育活動的重要作用。德育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教師需要將更多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元素融入其中,明確德育教育的原則及工作要求,構建高效課堂。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在小學德育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將創造教育、希望教育、成功教育、合作教育、愛的教育、愉快教育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為主體,將創造性的德育模式與學生的自主實踐相聯系。
從上文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首先,教師需要明確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抓住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及核心發展要求,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價值目標,更好地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育及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保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良性成長和發展。
其次,環境的創設最為關鍵。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教師需要注重德育環境的有效創設,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及引導價值。在創設良好的環境之前,教師需要分析和解讀環境育人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及時關注學生在校園中生活和學習的狀況。一個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更好地為德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可靠的基礎,教師需要不斷豐富現有的德育資源,關注德育氛圍的有效營造,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德育作用及優勢,從整體上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及水平。
最后,學校需要注重榜樣育人。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相對較差,往往以他人的言行舉止來調整個人的行為方向,其中榜樣對小學生的引導作用非常明顯。在小學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通過樹立榜樣的形式來體現德育教育活動的本質要求,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真正地實現事半功倍。同時,學校領導必須以身作則,教師也應從自身做起,嚴格地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做好學習的榜樣。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兩大環節之外,管理育人也非常關鍵,為了實現德育教育目標,教師需要構建完善的德育工作網絡體系,積極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和教學工具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接受優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從而在一個更加自由的學習氛圍之中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另外,有一部分小學已經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來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聯系,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
德育實踐和德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共同構成了整個德育教育的全部,教師需要在明確前期德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著眼于德育教育的最高形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能夠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對小學德育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我們發現,有一部分教師直接以簡單的管理和知識灌輸為主體,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參與不同的德育實踐活動,這不僅無法體現德育教育的本質要求,還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教師需要注重教學模式的有效調整及優化升級,了解學生心靈深處的發展要求及個性特點,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索問題,了解個人個性化發展的實際要求。小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分析學生的發展要求,與學生做朋友,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讓學生能夠說出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教師只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以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就能讓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教育背景都不相同,教師需要積極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盡量避免“一刀切”,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條件,將學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感知融入課堂主題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高效課堂。另外,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互換角色,盡量避免對學生進行簡單說教和灌輸,而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給予學生更多自我教育的機會,以此來讓學生輕松地掌握德育學習的技巧和精髓,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主動參與到不同的德育學習活動之中,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
小學德育與學生個性化發展之間的結合尤為關鍵,教師需要了解不同德育教育環節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抓住德育教育的重點及核心,通過對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的分析及解讀來實現兩大教學環節的完美結合,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之中不斷地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水平,塑造完善的人格,并以良好的素質與他人進行互動和溝通,順利完成個人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