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毅
(福建省惠安荷山中學 福建 惠安 362100)
所謂校本課程只是以學校為本,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來組織的各種培訓、開展的教學活動,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能夠體現出學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以及該校的資源優勢,同時也能夠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緊密結合,是一種具備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特點的課程。
1.1 多樣化創造性。語文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科目,與其他科目相比在教學內容上更具有廣闊的開發空間。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將教材內例子與教材外例子相結合來開展語文教學,只要能夠達到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得到培養和提升,高中語文老師可以創造性的使用國家教材,大大的開發校本課程來彌補國家教程中的不足,從而構建中具有學校特色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
1.2 生活化開放性。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升華表達。所以高中語文的校本課程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結合教材來引導學生掌握從生活中找尋語文知識的本領。比如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對聯,應用非常廣泛,春聯、婚聯、名勝聯等等,學生在掌握對聯知識的基礎上可以在生活中去搜集、整理、研究,進而對對聯加深了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寫對聯,對對子,既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3 社會化時代性。語文學科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作為工具學科,更加注重實用性。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可以使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發展,具體很強的實用性,比如信息化時代產生了很多和語文相關的新課題,人機對話、網上聊天、語音資訊這些都離不開語文知識,離不開語言表述,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促進了學生語文知識結構的更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2.1 以學校為本。開發高中語文的校本課程首先要正視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環境以及不同學校資源和辦學設施的差異,從學校當地的人文和學校特點出發,設計具有特色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要因地制宜,以校為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導致千人一面。在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本地區的地域和人文特點,以學校當前的校情和學生角度出發,充分挖掘本地區和本校的教育資源,來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結合起來,構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
2.2 以學生為本。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環境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高中語文的教學需求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需要老師以學生為本,立足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培養學生的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來設計校本課程,以更加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校本課程來完善高中語文的教學活動。比如我校開設了《我與經典同行》《文人逸聞》等校本課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強化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了高中語文教學從師本到生本的轉變。
2.3 注重實踐性。對高中語文而言,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和完善,國家課程更加注重知識內容的系統傳授,相較于校本課程理論性更強,而實踐性偏弱,而校本課程則實踐性更強,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所以在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時,老師一定要將實踐性放在重要位置,讓學生在校本課程中激發興趣、深入探究知識、鍛煉綜合能力,提高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比如我校針對當地特點開展了《名山與文化》、《文學史上的名人》等語文校本課程,學生通過調研、考察、記錄、歸納整理,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總結歸納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
2.4 力求開放性。國家課程由于需要適應全國各地區的特點,所以更新周期較長,而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則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和學生的學情隨時調整課程內容,所以校本課程更新快、更靈活、內容更吩咐,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著的課程。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開放性,不僅能在校本課程中將當然的社會經濟或者文化發展等最新動態加入教學內容中,而且可以在學生的教學反饋中隨時進行調整和更新。同時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放性也可以體現在教學形式上,可以打破教學限制,充分利用起學校的教學場所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圖書館、電教館等等;也可以體現學習形式的多元化上,比如知識講座、調研、辯論、演講等等。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不論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更能體現出創新和開放,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在核心素養下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要從學情、校情出發,結合國家教材開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踐性強的校本課程,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使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更加高效的完成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知識、內涵、素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