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燕
(山東省淄博市柳泉中學 山東 淄博 255000)
快節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課堂一直是每位語文老師追求的目標,而合理的文本解讀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環節。在教學實踐中我一直注意摸索和總結文本挖掘的思路與方法,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善于提煉出文本中的一個主要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解讀文本,首先要多角度思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每當拿到一篇文章,老師首先要多讀幾遍文本,至少要以三種不同角色去讀文本。
第一種,以讀者身份去讀文本,以讀者的體驗、理解和建構顯現文本意義,在文本意義和情感的領悟中使人與世界融為一體。
第二種,以學生身份來讀,“我”該從文中獲得哪些信息,了解學生的基礎,找準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分析學生學習的困難,基于學情設計問題。
第三種,以教師身份走進文本,深入領會文本的思路,洞察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寫作背景,了解文本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編者意圖,以及文中詞語的用法。
其次,解讀文本,要整體把握文本。要了解文章圍繞著什么寫了什么,對文章的大概內容進行了解,然后再抓住細節深入去品味,將細節描寫與局部有機結合起來,將文本與單元導讀提示結合起來,了解文本的思路,明確文本的意義。
再次,解讀文本,要細讀文本,品讀文本,多元解讀。在結合時代背景,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再去細讀品味。抓住文本中重點的詞句細細品析。細讀主要是對言語的品讀,詞語的品讀,甚至是標點符號、留白變補白的品讀,讀出空白中的精彩。
假設教學設計猶如一座漂亮的房子,那么文本解讀的元素就猶如房子的每一塊磚或者建筑房子的各種材料。只有深入理解了文本,才能很好地設計課堂教學。我認為要做好一堂語文課的主問題教學設計,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圍繞教學目的,學會取舍。面對解讀所得的深刻而豐厚的內容,哪些是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這需要圍繞教學目的來選擇,需要老師對文本解讀作教材化、教學化處理,對其進行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
第二,圍繞教學重難點,學會整合與重構。把自己的文本解讀所得進行分類、歸納、去粗取精,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并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重構,將各種單一的教學活動加以整合,形成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塊,每個板塊圍繞一個教學重難點,融合多種教學活動,在達成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第三,圍繞單元提示、導讀部分、課后練習,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應基于整體的思路,統領全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它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能引向對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學板塊,尋找學生閱讀的難點、關注點、動情點、課文的疑點、懸點等。
第四,圍繞教學過程與方法,優化教學結構。根據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與學習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與環節,有效地達成教學目的,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解決好主問題的設計后接下來就要致力于文本的深入挖掘。挖掘文本可以依循如下途徑:
1.可以抓住細微描寫處展開細讀
只有抓住細微處仔細品味,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人物,走進特定的環境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如《最后一課》對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語課即將結束時的細節描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展開研讀(或朗讀,或表演,或進行心里揣摩等),從而深切體會到作者逼真地描寫、形象地刻畫對表現人物及主題所起的作用,并從中獲得寫作方法上的啟示。
2.可以抓住看似矛盾處展開細讀
抓住矛盾解決矛盾不僅可以對文本內容有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對作者表達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孔乙己》最后一句“孔乙己大約的確已經死了吧”中對“大約”和“的確”這組看似矛盾的詞語的品味,就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根源,進而理解魯迅先的寫作深意。
3.可以抓住特殊的語言形式展開細讀
文本細讀在內容上指向的是語言,包括詞語、句子,還應包括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我們要仔細品味句子表達上的妙處,體會文中的情韻,從中開掘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如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就可以圍繞結尾“口的巨人,行的高標”一句設計一個主問題,聞一多先生的說可以用“巨人”一詞概括,而聞一多先生的做可以用“高標”來評價。然后,圍繞這兩個詞語設計兩個板塊,每一個板塊下設計幾個問題,進而一步一步抽絲剝繭完成教學內容。
此外,后置性作業設計也要形成體系。
從理論上講,在文本閱讀方面,通過采用板塊教學模式下的主問題設計力求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動起來、讀進去、悟出來并用起來。但要真正達到讓學生得法語于課內、得利于課外的效果,課余時間必須保證跟進式閱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緊跟課堂內容并步步為營,讓作業設計具有連貫性和可持續性,實現課內和課外的無縫隙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