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鵬 王海軍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武術是民族傳統體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要組成部分,是先輩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瑰寶,承載著競技、健身、娛樂和文化等功能,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情結和智慧。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來,國家和地方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1]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搶救瀕危傳統體育項目;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實施中華武術“走出去”戰略,力爭武術項目早日進入奧運會。這一系列的舉措為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近年來,隨著奧運會和世界杯等國際賽事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在文化不斷西化、西方意識形態不斷滲透和生存環境不斷變化的今天,使以武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嚴重的沖擊。[2]而同樣具有東方文化特征的韓國國技跆拳道,在傳承與發展中不但沒有受到外域文化和競技體育的沖擊,反而成為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助推器,深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傳承與推廣,于2000年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因此,如何借鑒韓國跆拳道在傳承與發展中的經驗和禮儀與段位制方面的優勢,整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探究跆拳道傳承與發展對武術的啟示,實現振興中華武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武術和跆拳道禮儀從形式內容角度來看比較相似,但又有一定的區別。跆拳道禮儀的表現形式是鞠躬禮,以“禮始”、以“禮終”。武術因種類門派的不同及動作的多樣性,表現形式有“徒手禮”“持械禮”“遞械禮”和“接械禮”等,目前普遍流行的是“抱拳禮”,屬于“徒手禮”的一種。武術禮儀的內涵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強調愛國精神和中華武德教育,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最基本行為規范。跆拳道禮儀的內涵則注重培育練習者個體禮儀,是針對個人制定的禮儀規范,是練習者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武術的功能不僅是一種格斗技術,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印記,具有道德教化的意義。但武術禮儀內容繁瑣,詮釋性較強,缺乏與習練者的緊密聯系,而跆拳道重視禮儀的細節,倡導的是一種和諧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氛圍,將禮儀始終貫穿于日常教學與訓練之中。
韓國政府高度重視跆拳道的發展,出臺了多項指導性文件和綱要,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出臺的《古跡及遺物保存規則》,而后又相繼出臺了《韓國文化財保護法》和《韓國文化遺產保護法》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跆拳道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3]我國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亦做出了大量工作,相繼出臺了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與發展的相應措施,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為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4]
武術和跆拳道是中國和韓國各自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深層文化內涵是代表本國的民族精神,弘揚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5]跆拳道在韓國民眾心目中被視為“國技”,全民參與意識已經深入人心。韓國民眾對本民族跆拳道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伴隨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近年來隨著外域文化入侵,使武術文化在我國民眾心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尤其是青年人認為武術是過時的、不時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武術文化情感缺失、認識不足以及對武術時代價值的錯誤評估,限制了武術的傳承與發展。韓國民眾對跆拳道的傳承人極為推崇,將其視為創造型人才,給予傳承人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使傳承人樂于并毫無保留地將技能傳授給習練者。武術傳承人在國內地位和待遇尚未得到如此重視和民眾的社會認可度,再加上傳承方式的保守,致使很多武術文化遺產的失傳。
在段位制的設置方面,跆拳道將段位制設為“十級、三品、九段”,而武術則設為“三級、九段”。[6]武術設置的級別難度跨度相對較大,跆拳道的設置更加細化規范,級別難度跨度較小。在段位制級別標志方面,武術等級標志為胸口的徽章,圖飾和顏色代表習武者不同的等級和技能水平,存在等級標志不顯眼、難以識別的不足。跆拳道等級標志為腰帶,以腰帶的顏色代表習練者的級別和水平,更加直觀清晰醒目,易于識別。在考核內容方面,武術與跆拳道段位制的考核內容均為理論考試和技術考核。其中跆拳道在考核中更加注重禮儀、基本功和技術水平考核,內容相對全面且細化,武術考核以系列教程和規定武術套路為主,對武術禮儀、基本功和技術水平要求相對薄弱。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武術的禮儀需要習武者用畢生精力去體悟,需要去“修”才能達到更高境界。在保持武術禮儀本真屬性的基礎上優化武術禮儀。在行禮方面,細化行禮方式,強化行禮規范,適當增多行禮次數,如問候禮、同門禮、長輩禮和參賽禮等。在傳承方面,加入武術禮儀作為傳承內容。在文化內涵方面,嚴格要求習練者的規范性,制定相應的禮儀制度,消除習練者對武術禮儀形式上的認知,宣傳禮儀的文化價值和特有屬性。
錄制影音,對武術的門派種類、功法展示等進行宣傳并在國內衛視頻道進行直播。成立武術國際表演團,在世界各國進行巡回表演,向世界人民宣傳武術文化,派駐武術教練團與世界各國武術愛好者交流切磋武術技藝。相關部門積極推進武術進校園,設置專門的武術課程,開設理論和實踐課,制定課程標準與授課計劃,傳授武術套路、武術功法和武術文化禮儀等。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勵各武術門派通力合作制度摒棄門派之別,各門派通過技能展示和受歡迎程度,選出領軍人物和代表,由其統領共同致力于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政策,將武術上升到法律保護層面,優化部門協調,發揮各自職能作用,營造良好的武術發展環境。
中華武術文化博大精深,應立足我國國情并結合武術發展實際情況,適時向世界展示中華武術文化的優越性和魅力所在。運用各種方式喚醒民眾對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定期舉辦武術比賽、武術文化交流等活動,向民眾宣傳武術的時代價值,提升民眾對保護武術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依托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將武術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如開發武術文化旅游、拍攝武術題材電影電視劇等,在給民眾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武術傳承人,政府一方面要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應給予相應福利和待遇,并給以政策和資金支持,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同時可以設置專項武術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獎勵基金,鼓勵民眾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武術文化。
在段位制的設置方面,武術可以增設段位級別,由原來的三個級位增設為十個級位,并結合中華文化中的“十天干”來命名等級。合理控制每個級位之間的難易程度,初學者以培養興趣和禮儀為主。在段位制級別標志方面,通過改變徽章材料和放置位置,按照門派統一武術服裝,如將武術等級徽章印制服裝胸前和背后成圖案展示,用徽章顏色和服裝顏色表示技術水平的高低和門派種類。細化武術外在表現禮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可以將抱拳禮習慣化、生活化,從“站、走、坐、臥、行”等方面著手,嚴格要求習武之人的行為規范。在考核方面,要完善與優化段位制的考核內容,應將武德、武禮作為初級重點考核內容,注重級位中武術基本功和技術水平的考核,按照級位、段位的不同可以逐級增加難度不同的實戰對抗等技能。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粹的匯集。然而,近年來在競技體育和外域文化的影響下其傳承與發展不容樂觀,面對西方體育全球化的咄咄逼人之勢和外域文化的不斷侵襲,我們首先要檢視自身,敢于發現與承認自身的不足,辯證處理好武術與競技體育的關系。在保持中華武術博采眾長、兼容并蓄、中庸和諧等內核價值基礎上,對韓國跆拳道的傳承與發展模式采取“去粗取精、為我所用”的借鑒觀點,從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規范禮儀、細化段位制、覺醒民眾意識和更新民眾觀念等方面完善中國武術傳承與推廣機制,真正使民眾自發、自覺、自主地從事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武術文化,進而使中國武術文化能夠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