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月哨
(廣西大學 法學院,南寧530000)
部分的概括繼受指的是公司分立后的債權債務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擔,這是公司分立的法律效果之一。分立中的債務轉移無需征求債權人的同意而直接對其發生效力,如此,一方面可直接排除債權人異議的可能性,從而提高公司分立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債權人在對于自己利益的維護上處于被動弱勢的地位。
企業法人以其總財產作為對外擔保債務履行的物質基礎,此為企業財產法人原則。從各國或地區通行之公司有限責任規則觀察,股東在無過失的前提下僅作為公司的“旁觀者”,在其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負擔責任,而公司須以其全部資產對外擔保債務的履行。公司的經營活動往往以本公司的資產作為基礎,市場的變化以及經營狀況的好壞決定了公司的資產會出現增值或貶值的情況,而正常范圍內的價值變化是債權人應當承受的交易風險。但惡意造成資產流失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所造成的風險不應由債權人承擔。公司分立會導致部分或全部資產的轉移,從而減少了其原來擔保債權人債權的資產,威脅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對此,我國《公司法》與各國做法相同,在176 條規定了分立后的公司對原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但這一規定卻不能完全保證公司的責任財產恢復到分立前的狀態,其一連帶責任制作為一種事后保護措施,無法防范公司分立過程中發生的行為;其二,若是公司在作出分立決議時,異議股東行使回購請求權要求公司向其支付相應的股權對價,也必然導致公司資產的減少。
從經濟學角度看,作為市場最重要主體的公司往往存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立的情況,由此使代理關系在公司的經營管理中應運而生。債權人從某稱程度上也屬于公司的投資者,除非公司進入清算程序,否則并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其利益由公司經營者或股東代理行使。根據我國《公司法》相關規定,公司分立之前需要由董事會擬定分立方案,并召開股東(大)會以代表三分之二表決權的股東同意才能通過。由此可見,公司股東、董事在公司分立過程中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決策權,相對于債權人有絕對的優勢地位。雖然債權人與公司股東、董事存在代理關系,但雙方利益并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存在沖突,不排除股東、董事會利用信息優勢作出損害債權人利益行為的可能。此外,我國《公司法》第175 條雖然要求進行分立公告并個別通知債權人,但未對公開的具體內容作出要求。一般來說,債權人只能在公司分立之后獲知已分立的事實,而無從得知公司債務的具體分割方案。信息掌握的不充分必然使其在維護自己的債權利益時困難重重。可以看出,公司分立時,債權人的債權利益缺乏事前的保護加上事后保護措施的不完善,使公司分立中債權人的代理成本和債權實現成本明顯增加,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
其次,交易以成本為基礎,交易成本的高低取決于交易制度本身的設計。債權人與公司的交易成本體現在:債權人與公司的交易實際上也是一種投資,投資之前會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以充分掌握債務人(公司)的信用狀況和償債能力等信息。而公司分立使債務人發生變化,債權人不得不重新投入時間和精力收集新債務人的相關信息,以保證自己債權的實現,從而增加交易成本。公司分立后,若債權人未能在分立前實現自己的債權,必定要向分立后的公司主張連帶責任,此時也將會增加新的經濟成本。實際上,公司分立時對債權人債權的損害已經發生,連帶責任制度作為一種事后的救濟措施不僅增加債權實現成本,對于實現債權的效果也并不明顯。而我國公司分立中信息公示制度也并不完善,更是加大了債權人信息收集的難度和成本。
綜覽各國或地區立法例,對公司分立時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分別從事前保護、和事后救濟兩個方面,制定了嚴密的保護措施。這些保護措施包括:信息公開制度、債權人異議制度、連帶責任制度以及分立無效訴訟制度。其中,信息公開制度是債權人利益保護的起點和基礎,各國或地區對于公司分立時的信息公開制度詳細規定了公開的時間、方式、內容以及法律效力等內容,具體規定的細節之處有所差異。各國或地區廣泛采用的事前救濟措施便是債權人異議制度,并對異議清償或擔保的成立條件、法律效力方面設有較為明確的規定。事后的救濟措施包括私法上的連帶責任制度和公法上的無效訴訟制度。前者通常在適用主體、期間和范圍三個方面進行制度限制,兼顧效率與公平。后者是保護公司分立中債權人利益的最后防線,主要為韓、日和歐盟采用,一般對無效之原因、適用主體、期限、優先補正規則、溯及力等方面進行明確限定,具體規定各國略有不同。
為了更貼合公司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應對公司發展形式的多元化需求、更好的保護公司交易對方的利益,2005 年修訂的《公司法》簡化了公告程序、增設連帶責任制度,并取消了債權人異議制度。直至目前,我國《公司法》僅設有信息公開規定和連帶責任制度,但僅靠這兩項制度來保護公司分立中的債權人利益稍顯吃力。首先,信息公開制度一方面未對公開的具體內容作出法律上的要求,無法充分保障債權人對于公司分立的知情權;另一方面,對信息公開的效力和未履行此項義務的后果未有規定,當事公司是否履行告知義務都要承擔分立后的連帶責任,這種不加區別的法律后果易促使擬分立公司不為通知、公告。其次,現有的連帶責任制度存在的問題體現在:連帶責任的范圍和期間沒有明確合理的限定,不利于公司分立過程中當事公司和債權人利益的平衡,必將阻礙公司分立制度效率價值與公平價值實現。此外,《公司法》沒有規定債權人異議制度,將會由債權人承擔更多的公司分立過程中的風險。原因如前文分析:第一,因為分立產生部分概括繼受的效果,公司將其原本的債務轉移無需取得債權人的同意即可對債權人生效,而公司分立本身是否影響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則不被考慮在內。但是在公司分立過程中,債權人明顯處于劣勢地位。第二,債權人在公司分立中不享有異議權,意味著其只能被動接受公司分立對其所產生的任何效果,且無話語權。而對公司分立持異議的股東可以依靠《公司法》賦予的回購請求權,在公司分立時充分保障自己的利益。第三,公司分立很大可能導致公司責任財產的減少,而事后的料帶責任制度無法預防和監督公司在分立過程中發生的轉移和隱匿財產、抽逃出資、低估資產等阻礙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行為,分立后公司的責任財產較難以“恢復分立前的狀態”。其四,我國的商業信用環境、法院司法執行情況均不容樂觀,債務追索的成本較高,僅賦予債權人事后的救濟加重其債權實現成本,但救濟效果不容樂觀。
以上觀之,我國公司法在修改時簡化債權人保護程序,將連帶責任制度取代債權人異議制度,將事前的保護轉變為事后的救濟,雖有其現實的合理性。但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公司的經營管理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但是公司也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的公平與安全。《公司法》作為一部規范公司經營管理行為的法律,其立法的目的不僅僅是保護公司、股東的利益,也保護公司債券人的利益,如此才能兼顧自由、效率、公平與安全。我國《公司法》并非沒有重視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相反地,其在第1 條就表明平等保護債權人和股東是《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并且設置的大部分制度都體現了對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重視,如資本制度、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等。而債權人的異議權可在公司合并中行使。只是而在公司分立的場合忽略了債權人的利益。采取此種立法的原因與我國當時所處的市場經濟環境不無關系,但本文認為,法律應當具有前瞻性,公司分立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事關市場交易的公平、安全與穩定之大局,債權是債權人利益之根本,即使處于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也不能以犧牲債權人債權的實現為代價,否則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我國《公司法》亟待構建事前的債權人異議制度,并對其做靈活處理,做到既保護債權人利益,又盡量不影響分立效率。更何況,日本、韓國、我國臺灣地區在制定公司法也肩負著經濟復蘇與發展、立法適應自由化趨勢的重擔,但均未放棄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重視,在公司分立中既賦予債權人異議權,也規定連帶責任,只是在制度細節上不同程度地做了靈活性的限制安排,以減小對分立效率的影響,此種立法理念和方式值得我國借鑒。
1.債權人異議催告制度的通知方式。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分立時對公司債權人可以以通知的方式實行異議催告,但沒有規定具體的通知形式。一方面對于采取何種通知形式的效力未作規定,另一方面口頭通知也不利于日后出現糾紛時的取證,因此可以在司法解釋中規定,采取公告、信函、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公司分立事項的通知均具有法律效力。
2.債權人異議催告制度的行使時間。在我國公司法中將異議催告提出的時間規定為在公司分立時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可以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其中在如何界定是否接到通知書的問題上存在取證難的問題。因此可以考慮將公司分立時通知債權人的時間予以固定化,從而避免取證難,也使債權人行使異議催告權的時間更加固定與規范,有效避免債權人的權力濫用,保障分立公司的合法權益。
3.債權人異議催告制度行使主體范圍。公司的債權人除了有公司之外的組織和個人,也包括公司內部的股東、職工。在公司分立時,能行使公司異議催告的債權人范圍不應局限于與公司外部的組織和個人,但相關法律對此仍存在空白之處。公司職工對公司經營發展至關重要,但法律并未對這些人在公司分立時的異議權如何行使作出相關的規定。當公司分立后出現資不抵債的情形時,職工的工資請求權可能無法實現,為保證職工工資債權的實現,此時可以考慮賦予作為職工利益代表的工會作為債權人參與到異議催告的過程中來。
1.明確分立連帶責任的責任范圍。現雖著重討論公司分立時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但根本目的是通過完善對公司分立時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以達到公司和債權人兩者之間利益的平衡。明確分立連帶責任的范圍,不僅有利于債務人債權的實現,也有利于維護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公平以及債務人內部的公平。如不對連帶責任范圍加以限定,則對債權人有所偏頗,加重了債務人(分立公司)的負擔,有失公平。此外,連帶責任作為公司分立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其只有平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調動當事公司采用分立方式改制重組的積極性,以配合和推動公司分立制度發揮其制度效用和價值。
2.明確分立連帶責任的期限。明確分立連帶責任具有的重要的作用。第一,法律意義上的期間,“尤其對請求權的產生和消滅、法律地位以及給付拒絕權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對債權人的連帶清償請求權適用一定期間,既能督促債權人行使其權利,也有利于穩定分立后當事各方的權利義務狀態,使分立后的公司盡快走入各自獨立的軌道,有利于維護公司的人格獨立。第二,法人人格獨立系公司法之根本準則。在公司分立之初,分立后的公司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但隨著各自經營活動的向前推進,雙方無論在資金、業務、人員等方面都逐漸獨立化,若連帶責任沒有期限的限制,債權人在分立后經過了較長時間,主張債權已經失去了現實的基礎,此時主張債權也有可能損害到分立后公司的新債權人之利益;第三,對分立公司的連帶責任附以期限,有利于免除分立后公司進行長遠經營發展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公司分立制度的作用最大化;第四,明確分立連帶責任的期限作為一種鼓勵和監督措施,督促債權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連帶清償請求權的期間已過,并不意味著債權本身的消滅,債權人依然不失最后一道保障,債務所在公司仍有向其清償債務的義務。
分立連帶責任期間的具體設置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過短則可能導致債權未屆清償期而連帶責任期間到期的情形,過長則不利于分立后的當事公司的長期安定。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規定的兩年期限稍顯過短,而德國《公司改組法》規定的五年較為合理。所以連帶責任期間不宜直接規定固定化的數字,而應以債權的清償期限為基礎再規定合理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