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雙語實驗學校 江蘇 泗陽 223700)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活水。所以寫作教學更應該提供給學生以真實情境或擬真情境。無論是多彩有趣的校園生活,溫馨甜美的家庭生活,還是形式多樣的百科觀察和社會實踐,習作與學生生活緊密而有效的融合都是優化作文教學現狀的需要。面對生活這個鮮活的舞臺,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教者依勢而上,循序漸進、序列化地設計習作主題,在教學中充分打開學生生活視野,讓生活源源不斷提供練筆的素材,不拘泥于一類,讓學生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實現“樂于表達”“真情表達”和“創造性表達”。
1.1 看圖寫話。看圖寫話是低年級寫話教學的一種常見形式。教者通過一幅或者多幅生活圖片作為支架,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或體驗,讓學生自己觀察、想象,通過文字記錄下來。
(1)來源生活的圖片。童年的生活十分豐富,教師如能捕捉到這些生活畫面,讓學生看生活圖片寫話,定會興趣盎然,有話可說。尤其當學生發現圖片上的人物就是身邊的同學,景物就是身邊的花草樹木,親切感油然而生,既激發了孩童寫話的興趣,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若能捕捉到自己班級學生在學校、在社區中的各種場景,請學生說一說圖片上當時的情景,稍加指導,定能寫出自己的感受,營造一種和諧、向上的寫話氛圍。
(2)充滿童味的圖片。僅靠學生真實的生活照片,會導致寫話內容狹隘,豐富性不夠。這就要求教師還要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充滿童趣童味的圖片。但這些圖片不能追求時尚性和成人化,內容一定要與兒童生活有所關連,這樣學生看到圖片能夠調動腦海中的生活經驗,想到當時的感受,寫出自己體驗,做到個性表達。
1.2 寫繪生活。寫話的圖片可以通過教師、文本等外界提供,亦可是學生自己創作。學生回想生活中的趣事,用彩筆表現,再寫出當時的故事。這種寫繪的方式是自由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篩選、提取素材,指向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對寫繪中的“繪”,不追求圖畫多美,追求的是學生在美好生活回憶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種畫中有話的形式,因為寫話內容來自學生生活,體驗感最真切,學生的寫話興趣得以全面激發。所以兒童寫話只是一種形式,最終走向自由的表達。
2.1 發揮片段橋梁作用。為降低習作坡度,保持學生由寫話到習作的興趣,三年級主要進行片段描寫,即讓學生通過對生活和學習中感受最深刻的動植物人物外貌、人物動作、人物語言、校園環境、公園景物、家庭陳設等進行片段描寫。以此通過觀察生活點滴形成習作能力,就是讓學生在有條理的觀察各種“物”的過程中,既喚起對生活實物的真情實感,又提升學生真情實感表述能力。
2.2 記敘描寫有效結合。有了三年級儲備大量的片段描寫基礎,四年級開始敘事描寫水到渠成。學生通過對家庭生活、校園生活中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事件進行記敘和描寫,進一步形成通過觀察產生習作材料的能力。習作只拘泥生活瑣事,學生的習作視角難免會單一。尤其是對課堂生活中發生的新奇有趣的事件,除了寫已發生的內容,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想象事件之外發生了什么,寫一寫事件以外的內容。學生對事件外的描寫,就是對自己生活進行延展,是內心世界的生活折射。所以鼓勵學生聯想生活習作,讓學生樂于表達,更有利于拓展學生表達的空間。
3.1 書籍活水。生活被作家融進了文字,變成經典。所以學生閱讀就是讀生活。閱讀內容和范圍越廣,學生知識面越廣,視野越開闊,積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書籍為習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學生在習作時表達更豐富。
3.2 節日活動。不論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兒童節、中秋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活動,還是學校和班級組織的詩歌朗誦、文藝晚會、趣味運動會等活動,亦或是向別人提出表揚、批評、建議等人際交往活動,教師都要引導學生把活動開展作為習作的重要內容,抓住活動前后的人、事、情感等要素,用心觀察,細心體會,讓活動體驗與習作融為一體。
3.3 走進自然。高年級學生走進大自然不應是停留在景物表面,而應是帶著思考去觀察。這些生活中的景物,若不留心觀察,就會視而不見,許多值得描寫的內容就會與學生擦肩而過。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打開大自然這本書,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教科書中,觀察思考中獲得感性真知,從而寫出更多佳作。
語文素養中,寫作能力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寫作交際能力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質之一。習作教學內容的生活建構需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生活實際的需要等多個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系列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握習作核心能力,而不是受制于習作的內容范疇,以洞悉的思辨方式,且思考、且教學、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