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波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六中學 安徽 鳳臺 232100)
傳統文化與一個國家的發展以及一個國家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心,對培養初中生的思想教育以及精神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對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展開了簡單的闡述。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該注重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傳統文化來促進教學,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對培養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引用經典的古詩詞、典故,對文章內容進行激情的講述,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以,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時,還應該具有高素質的傳統文化素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出師表》時,教師可以將歷史發展的背景以及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到歷史的潮流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與歷史典故進行完美的融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歷史的不斷發展,對沉淀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語文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不同地方的民間習俗、不同的民族文化、先進的思想觀念等等,學生可以對這些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體會思想感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中國石拱橋》時,文章中將盧溝橋和趙州橋為例,對我國在橋梁建筑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進行了闡述。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篇文章時,可以將傳統的建筑與橋梁藝術進行完美的結合,講述石拱橋在中國歷史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會害怕古文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古詩文解釋,應該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特點來進行因材施教,從而更好的提高古詩文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積極打破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束縛,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法,不斷的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的注意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人物形象。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前5分鐘,做一些課前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們講述一些中國古典名著的一些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古詩文的學習中。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木蘭詩》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文章進行分細節閱讀,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木蘭替父從軍,英勇豪情的一面,與此同時,在結束血戰沙場后從新回歸一名女子的身份。教師還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對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除此以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教學法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經過與不同的文章進行對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中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總而言之,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教師承擔著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重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對文章進行深刻的解析,不斷的發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