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喜娟 王 偉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紅寺中心小學,甘肅靜寧 743400)
在撤點并校逐步取消之后,小規模學校成為農村地區教育組織的特有形式,并且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正因為其存在生源少、規模小等問題,導致了該類學校教師專業素養未能得到應有的關注,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和職業成長也逐漸成為教育教學領域關注的重點問題。但是,由于農村小規模學校長期處于師資力量短缺且生源少的狀況,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能力等方面反而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這也就導致了在當前農村小規模學校中,存在著一部分教師全學科基礎知識缺乏,專業教學能力不足,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及課堂控制等能力不足,使得課堂教學的質量難以提高。再加上學校規模小,大部分學校地區較為偏僻,所以得到的關注和資源也比較少。教師的職業成長前景并不樂觀,這就使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存在教學熱情不足、長期缺乏職業認同感的問題。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教師缺乏對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熱情,對于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的發展自然也會出現不緊張、不關注、順其自然的態度。這樣不僅不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教育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強化對教師職業認同感和教學熱情的培養。
首先,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能夠產生積極影響。農村小規模學校可以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關注,通過學校文件,主題講座,組織演講比賽、征文等活動,引導校園文化向尊師重道、教學相長、師生和諧這方面發展;同時在學生辦黑板報、裝飾校園宣傳欄等時給定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滿足感等主題,在全校營造一種重視教師專業成長的氛圍,并借助這些宣傳的方式提出要求,引導教師隊伍逐步增強自身對教師職業的熱情[1]。
其次,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及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職業認同感的一個重要來源。學校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等活動加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同時通過對教師和學生雙方開展專門的培訓課程,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提高對學生學習態度和積極性的要求。這樣,教師在看到學生有所成長時,內心才會油然而生一種職業的使命感,從而幫助教師增強對職業的熱情和對學生的熱愛。
最后,一定的獎懲機制也是加強教師職業熱情的有效辦法。通過設立“最負責任教師”“教學優秀教師”等獎項來激勵教師對教學的關注度和熱情,也通過設立學生反饋的途徑來反向監督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有增強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對教學的熱情,教師才能夠積極地參與和配合接下來的改革活動,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當前的農村小規模學校中,除了教師隊伍的態度和熱情這一基礎性問題之外,實際上,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最大的不利因素在于缺乏相應的培養途徑和機制。因為學校本身的規模小,且地區內教學點的設置比較分散,每一所學校都存在獨特的教學特色,也有著獨有的辦學困難。這就導致上一級的教學部門在區域內開展統一的教師培養活動并不現實,實際的效果也并不明顯。除此之外,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除通過學習專業的課程來實現之外,更多地需要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來積累經驗,并且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更加優秀的教學方法,和通過不同教師的教學課堂的對比來進行教學反思。但是,在農村小規模學校中,學生的數量不多,教師的數量相對于年級、科目來說也并不充足,這就使得一部分教師必須兼任多種科目或者多個年級的任課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課堂不存在競爭性和對比性,教師的教學熱情也就逐漸衰退,教師也沒有精力關注教學課堂的不斷改進,導致教學質量難有提高,教師本身的專業能力也無法得到成長。除此之外,區域內小規模學校點分散且距離較遠,同時由于一部分地區的交通不便,不同學校的教師組織統一的現場交流和學習較難實現,這也對培養和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產生了不小的阻礙。
因此,在農村小規模學校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以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帶動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強化,可以通過區域內學校聯合組織輪班輪校走教的方式來實現。例如,在同一所農村學校內有兩位或者三位語文教師,可能一位教師負責一、二年級,另一位教師負責三、四年級。學校就可以組織這兩位教師定期地進行互換,以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為期限進行交叉。這樣既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也能夠讓教師熟悉語文教學的更多內容,方便教師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種方法還可以應用于同一學校同一年級的不同學科的教師,以便于教師對全學科知識進行了解和強化,提高教師隊伍的基礎知識下限。而對于不同學校來說,可以在相同期限內,讓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換教學。這種走教的方式有利于增強教師的教學新鮮感。教師在接觸不同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時,也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進一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當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隊伍開展專業化培訓也有了新的方法和途徑。一方面,教師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能夠最大限度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前,網絡教學空間正在成為教師展示自己教學成果的主要陣地。農村學校雖然地處偏遠,但是網絡等基礎設施大多已經完備。只要借助于手機和電腦,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就能夠及時地獲取各門學科最新的教學理念、模式等信息,同時也能夠通過瀏覽國內優秀教師的網絡教學空間和論文資料等,并與自己的教學設計大綱和課堂記錄相比較,從而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及時地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實現自我的不斷提升。微信、QQ 等網絡社交工具也便利了教師之間的溝通。創建群組之后,教師出現疑惑和問題時可以及時提問、及時解答。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多媒體設備數量有限,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各門學科的教師輪流觀看國內優秀教師的授課視頻,并作為學校培養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同時借助網絡平臺,農村小規模學校也可以跟上上一級教育機構組織的教師培訓。教育機構組織可以以遠程授課的方式對小規模學校教師進行集中培訓,進一步豐富教師的專業教學知識。
由于農村小規模學校生源少、教師少、規模小等問題,在傳統環境下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職業提升道路被限制,進而產生了教學熱情低落、教學模式和內容僵化、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基于這些現存的問題,學校可以通過重新激發教師隊伍的教學熱情,借助走教和網絡培訓的方式為教師提供強化自身專業能力的機會,從而實現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