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清
(福建省明溪縣第一幼兒園,福建三明 365200)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2 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 小時”。戶外區域運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增強幼兒積極學習情感和體質的有效途徑,也是一種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以幼兒興趣為開展依據,通過提供區域活動材料,增強幼兒與材料、環境、同伴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幼兒獲取知識與能力,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教學實踐中,想要幫助幼兒有效地感受戶外區域活動的樂趣,激發其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需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提高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增強其學習興趣。
戶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是對幼兒園基本的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一種補充,具體指:以全面促進幼兒生長發育為出發點,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創設適宜的戶外活動環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發展目標,提供科學合理的活動器材,采用靈活有效的組織形式,提高戶外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1]。
筆者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后發現,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存在以下特點。
其一,幼兒園活動場地面積相對較大。通過對戶外場地進行整體規劃,優化活動器材安放位置,特別是大型器材,合理的安放能夠提高場地利用率,減少安全隱患。
其二,活動資源開發空間大。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各所幼兒園配備的小型器材相對豐富,并且許多幼兒園可以自己手工制作部分簡易器材,相較于大型器材,其安全性比較高。教師通過有效組織可以引導幼兒拓展一物多玩思路,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幼兒創新能力。
其三,情境化游戲更豐富。在戶外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活動材料創設多樣化、層次化情境,加強幼兒與周圍環境、材料和同伴的互動,提高幼兒想象力和語言交流能力,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動力。
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材料利用率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材料陳舊,缺乏吸引力。大部分活動區域的材料投放都比較雜亂,并且缺乏新穎材料的投放。第二,材料的更換周期比較長,一般幼兒園會選擇在每一學期開學前更換活動材料,并會一直使用到學期結束,沒有實現動態化投放,導致幼兒活動興趣比較低。第三,有些幼兒園為了方便戶外區域管理,并不會讓該區域每天都定時開放,幼兒也不是每天都能進行活動,這導致材料利用率低,幼兒主動學習的機會也比較少。
雖然《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2 小時”,但在實際幼兒園一日活動教學中,為了安全起見,教師仍然習慣采取“集體活動”,使得幼兒在戶外區域活動中的自主實踐機會比較少。這種現象不利于幼兒主動學習的發生,也不利于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教學應始終秉承“玩中學,學中玩”的原則[2]。幼兒興趣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教師主觀性過強,忽視了幼兒的感受,無法促進幼兒真實能力的發展。雖然幼兒是天生的好奇家,但如果實際教學內容與幼兒基礎認知水平差距較大,也不利于幼兒長久、有效地發展。特別是在戶外區域活動中,如果所創設的情境難度過高則會打擊幼兒的積極性,導致其無法與周圍環境產生互動交流;如果所創設的情境缺乏難度,幼兒又無法產生參與的興趣,無法達到活動開展的目的。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特別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學資源,通過對環境進行創設與利用,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其中,情境式教學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幼兒教學活動中。在戶外區域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茖W地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帶給幼兒積極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能加強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交流,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3]。
在創設多樣化情境時,教師要注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季節的變化進行創設。根據幼兒的發展方向,戶外活動區域可分為走跑區、攀爬區、平衡區等;按照場地或器材的特殊性,戶外活動區域可分為玩球區、玩沙區、玩水區等。
戶外區域活動的主要場所為運動性活動區,對該區域進行功能劃分要考慮三大因素,分別為幼兒在活動中會涉及哪些大動作、如何提高綜合運動能力、如何促進幼兒運動思維的發展[4]。結合本園戶外區域運動場地特征,可以將戶外區域運動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力求以多樣化的戶外活動環境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
首先,教師可以把平坦的操場用作材料主導運動區,配備櫥柜、可移動運動器材。器材要選擇能夠做各種組合變化的低結構性材料,如皮球、呼啦圈、紙盒、奶粉罐、海綿骰子等,在場地周圍可以擺放木梯、網架、爬梯等。這樣,教師能夠結合材料的任意組合,創設不同情境,如可以將人工草坪操場叫作“綠色海洋”,可以組織小班的幼兒開展“坦克履帶”游戲,可以組織中班的幼兒開展“海上航行”游戲,可以組織大班的幼兒利用球拍和皮球開展“趕小豬”游戲,從而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特定的情境中愉悅地參加活動,提升幼兒的綜合運動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周圍生態化戶外場地,如公園、小樹林等,開展“我是特種兵”“夢幻西游”等主題活動,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為了使情境創設能夠有效助推游戲的發展,所創設的情境要能夠有效體現游戲規則。幼兒受年齡的限制,語言溝通上有待提升。如果游戲組織中教師用語不當,很可能會影響幼兒的理解,使其無法有效掌握活動本質,從而增加游戲體驗的難度。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盡可能地融入游戲規則。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幼兒直觀感受規則,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情境與教學內容的緊湊性。比如,在開展平衡類游戲時,大多數教師習慣創設獨木橋情境,但幼兒的危險意識比較弱,有時站在獨木橋上為了玩鬧會互不相讓。為了避免此種現象的發生,教師可以調整情境創設,增加有箭頭的獨木橋,將列隊變為環隊,引導幼兒跟著箭頭走。這樣就在創新幼兒體驗活動的同時,產生比語言敘述與強調更好的教學效果,還幫助幼兒建立了游戲規則意識。
戶外區域活動中少不了活動材料的投放。不同功能的區域,所投放的活動材料也不同[5]。為了提高活動材料的利用率,增強情境創設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材料投放的針對性,使其既能滿足戶外區域的功能需求,又可以有效輔助情境創設。
例如,在涂鴉區,首先教師對該區域進行不同場景的劃分,如交通工具區、瓶罐區、建筑區等;其次,根據不同場景的特點投放不同的活動材料,如建筑區可以投放幼兒之前用泡沫或木板做的建筑模型,讓幼兒對不同房屋外觀色彩進行裝飾,釋放幼兒的天性,發展幼兒的藝術思維。
再如,在創造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搭磚塊和爬竹梯活動。為了安全起見,教師應將磚塊替換為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搭建理想中的小城堡。對于爬竹梯區域活動,教師可以采用柱子和輪胎組合的方式,創設“特種兵訓練”場景,培養幼兒不畏艱險、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強化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
為了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在戶外區域活動開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活動區域的情境是與幼兒共同創設的,融合了發展目標和游戲規則。其次,所創設的情境要能夠實現幼兒的自主選擇,使幼兒積累運動經驗。最后,情境組織能夠為幼兒提供經常性練習,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例如,創設“火焰山”情境,教師要以大型組合器械為主,利用紅色的布充當火焰,創設成“火焰山”的情境。這樣幼兒可以通過扇芭蕉扇的動作,鍛煉手臂力量,利用爬、鉆、滑等技能,順利通過“火焰山”,提升身體協調能力和運動速度。
再如,創設“險渡通天河”情境,教師要利用竹梯充當小橋,指定區域作為通天河,用藍色的布條充當水浪,組織幼兒運用不同的動作通過“通天河”,以此提高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為了讓幼兒獲得更多的體驗,在他們返回途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主設計迷宮,實現智力、體能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戶外區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戶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設多樣化情境不僅可以提高活動材料的利用率,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提高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輔助幼兒智力與體力的發展。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要重視戶外區域活動中多樣化情境的創設,充分開發與布置原有環境資源,將情境創設與游戲活動進行整合,有效組織情境,提升活動的可持續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探索,實現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