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揚
(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福建南平 353000)
傳統教育思想與教育模式對教師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許多教師依舊采用傳統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不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難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大打折扣。然而,不同于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強調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引導者,給予學生必要的點撥與指導,從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1]。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身的分析、探索、實踐與創造等完成學習任務。自主學習與以往的被動學習最大的區別在于,其能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2]。
在自主學習中,學生要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自主地探究答案。因此,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每位學生都要開動腦筋積極探究,課堂氣氛也就非常活躍,從而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比如,教師在布置“2×5=”這一數學計算題時,如果在學生未充分思考的情況下給出答案,而不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驗證,顯然學生很難準確地記住結果。相反,在給出題目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計算出答案,這樣的學習效果更佳。除此之外,不同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堅持全面性原則。這里所講的全面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在教學中,教師所要面對的是班級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少部分學生,更多的是要兼顧后進生的學習,通過在班級中樹立學習榜樣,帶動后進生努力學習與不斷提高;第二層含義指的是,小學數學教學不單單是傳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主動性,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3]。
科學表明,人腦的潛力是巨大的,教師要認識到每位學生的內在潛能,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保證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同時,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內在潛能[4]。與此同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預習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因此,在學生的預習環節中,教師要提供必要的指導,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等對教材內容進行反復的閱讀,探索出新知識與新技能,從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具體而言,其包括了以下幾點內容。
其一,提供學生自學提示。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這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指導與帶領,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提供給學生必要的自學提示。
其二,保證時間的充足。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根據要求自主地感知、理解及分析教材內容,促進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
其三,加強對學生的巡查與指導。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指導性作用,對學生進行巡回的檢查,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提供必要的指導,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順利進行。
數學教學中包含了觀察、模擬、推斷及實驗等多項具有挑戰性與探索性的活動。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組織開展探究與交流活動,充分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6]。
比如,在下列括號中填充數字,使這一列數字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并簡單說明是什么規律?
3,5,7,( ),( )……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與探究,總結其中所蘊藏的規律,并在班級內進行廣泛的交流與討論。對于學生給出的答案與解釋,教師要及時地給予鼓勵與肯定。以下列出學生給出的幾種答案。
第一,分別填入9、11、13……形成一個奇數列。
第二,分別填入11、17、27……使這一列數字,由第三個數字開始,每一個數字都是前面兩個數字的總和減去1。
第三,分別填入27、181、4879……使這一列數字,由第三個數字開始,每一個數字都是前面兩個數字的乘積減去8。
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不僅可實現對學生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還能增加計算題教學的趣味性與挑戰性。
目前,許多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盲目地追求教學進度,而將預習與復習兩個環節忽略掉,最終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大打折扣。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預習與復習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果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通過預習環節,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初步掌握教學內容;通過復習環節,學生可以鞏固所學內容,從而實現對思維能力的鍛煉[7]。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章“乘法”這部分內容時,由于位數的增加,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難以計算出準確的答案。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在預習中發現自身的薄弱之處。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諸如此類的題目:“張老師總共買了四套15 本的漫畫書,那么,請問張老師所購買的漫畫書總共有多少本?”在預習中,許多學生都會發現自己的易錯點。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會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師對易錯點的講解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還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僅能夠顧及小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在自主學習模式下,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掌握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在講解同一題型時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式,并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布置差異化的作業。
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章節“周長”這部分內容中“計算長6 厘米、寬4 厘米的一個長方形的周長”這一問題有兩種解決辦法,第一種解法是“長方形的各邊長相加”,這是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計算方式;第二種解法是“長和寬相加后乘二”,這種計算方式更加快捷,可以滿足計算能力好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位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都有所提升,有所收獲。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重要來源,而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以公式與理論講解為主,難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因此,教師應注重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設計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預算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之中。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元角分與小數”這一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小數這一概念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創設購物的情境,由不同學生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并將事先準備好的鉛筆、橡皮擦、文具盒、作業本等文具標好價格后放在講臺上。其中,鉛筆1.5元、橡皮擦2.5 元、文具盒6.5 元、作業本3.5 元,讓學生在購物中理解小數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對于生活的重要價值,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算術屬于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在自主學習模式下加強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與指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條件,注重對學生潛能的發掘,在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從而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