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翠
(甘肅省古浪縣城關第三小學,甘肅武威 733100)
語文是一門以漢族語言文字為載體和紐帶,內容博雜、知識體系龐大的綜合性科目。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授的知識,只是語文知識體系的冰山一角。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落實語文素養培養任務,教師就必須利用現代技術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雖然我國中小學校園信息教學設施逐漸配備完善,但現代教育技術卻并未充分發揮作用,現代技術與語文課堂融合效果不佳。例如,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準確把握科技與人文之間的度,要么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固守傳統、忽視對網絡資源的開發,要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信息技術,以快餐式的讀圖取代讀文,以大量的文本堆積取代文本解讀,導致語文閱讀活動的人文性缺失,“失魂”問題加劇。因此,要想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我們就必須正視這一教學問題,以教學方式的優化,助力現代技術與語文教學之間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教學之水,澆灌語文素養之花。
情境教學是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以美為立足點,以情感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以情境創設、情境體驗為方式的教學方法。信息支持下的多維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視覺文化浸潤下成長起來的小學生的視聽需求,而且幫助學生獲取了更多的感性探究素材,促進了語文課堂中學生思維與情感的靈活調動,構建了情思結合的小學語文課堂[1]。
例如,在《亡羊補牢》一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播放了由該成語故事改編而成的動畫視頻,然后問學生:“同學們,看完動畫之后,誰能告訴我這段視頻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一個人丟羊的故事。”學生回答。“那這個人丟羊之后做了什么呢?”筆者問。“補了羊圈。”學生答。“哦?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一看課文中是怎么說的吧!”筆者引導道。接著,學生在筆者的指引下閱讀了課文文本,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回答了上述問題,增加了知識學習經驗。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以視頻教學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知識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多項感官體驗的充分刺激中喚醒了內心對故事閱讀的需求,進而在內在情感的驅動下完成了對文本的閱讀任務。
課堂互動環節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影響課堂探究質量的重要因素[2]。只有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學生的“問題”才能被教師“看到”,教師的課堂指導也才能真正地發揮其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的作用。因此,要想發展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我們不妨利用現代技術的優勢,優化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自學輔導環節,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使其產生交流表達的欲望,進而在雙向的師生互動中接受教師的指導、深化知識思考、發揚自身個性、獲得學習體驗。
例如,在《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先收集網絡資源,并將資源整合匯總成自學輔導材料,然后利用多媒體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該資源的幫助下自主預習本課知識。在資源輔助下,學生以正確的方式打開了語文文本大門,感知了《鳥的天堂》一文的行文特點,解決了基礎的閱讀問題。
在上課時,筆者又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構建原則,科學地構建了語文文本探究小組,利用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1)為什么作者要將大榕樹稱為“鳥的天堂”?(2)你認為“鳥的天堂”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點?(3)若要你向大家介紹“鳥的天堂”,你將如何介紹呢?學生在對上述問題的合作探究中,深化了對文本細節和“鳥的天堂”的具體特點的理解。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構建現代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課堂,維護了小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保證了學生的課堂話語權,進而讓學生在對自身學習心得的訴說中,提升了學習信心。
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刻認知并不是一次性獲得的,而是需要不斷地查漏補缺。而教學反饋就是教師查漏補缺的依據。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隨堂抽查和試卷檢測的方式獲取教學反饋,而這兩種方式無論哪一種都無法同時滿足及時、全面的教學需求,這就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指導的深入化。而智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推廣,則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在大數據支持下進行教學檢測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反饋速度,而且能兼顧學生的整體化和個性化特點。
例如,在《落花生》基礎知識教學完成之后,為了充分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事先準備好的基礎知識測試題。與以往的隨堂檢測不同的是,在該檢測過程中,學生是利用手中的反饋器進行作答的。在點擊答題開始按鈕后,學生利用作答器作答,然后筆者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確定何時點擊停止答題按鈕。答題停止后,系統會自動生成答題結果統計報告,筆者會根據報告內容先選擇答錯的學生說明自己的答題思路,再由正確作答的學生為其進行講解。同時,筆者還會根據每道題學生的正確率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的試題講解。
在答題完成后,筆者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決定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次討論試題解決遺留問題,隨后組織以團隊作戰為基本參賽方式的二次答題活動。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保證了教學反饋的及時有效,而且提升了教學指導的針對性。
人對事物的全面化、深入化認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想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教師就要積極優化語文課堂中的課堂總結環節,以拓展性、提升性的課堂總結活動,取代機械、重復的“冷灶重燒”,在知識總結中深挖文本主旨。
例如,在《精衛填海》一課的課堂總結過程中,筆者先用多媒體展示“精衛”的圖片,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你們了解精衛嗎?精衛是一只什么樣的鳥呢?”“是一只漂亮的鳥。”“是一只堅持不懈的鳥。”……學生紛紛答道。接著,筆者再次點擊鼠標,使之出現以精衛為中心的思維導圖,然后引導學生將形容精衛的詞語填到第一層邊框內,再將觀點闡述填到外圍第二層邊框內。隨后,筆者讓學生分析自己填的內容是否正確。在觀點碰撞中,學生完善了知識架構,了解了精衛的多重特點,感知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精衛形象,體會了作者的寫作主旨。
綜上所述,要想以現代技術之水澆灌語文素養之花,教師就要正確把握現代技術應用與語文知識教學之間的度,讓現代技術與傳統方法以和諧、融洽的姿態共同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服務,進而構建科學與人文并存的現代化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