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翠華
(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學,福建福州 350000)
常常聽到學生考完試后這么說:“哎呀,這道題這么簡單,我怎么錯了?這道題上次剛做過,我怎么又錯了?剛剛老師復習課上還講過這道題,我都聽懂了,怎么考試還是不會?”教師也常埋怨:這道題原原本本講了一遍、兩遍、三遍到N遍,怎么還有這么多學生不會?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反思教師的授課、學生的聽課情況,學生作業和考試中錯題頻繁出現的原因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對象。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學習方法的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遭遇盲點、消滅盲點的過程。錯題就是學生目前遭遇的盲點,師生要一起面對,一點一點消滅它。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學習出現的錯誤缺乏主動應對的策略,大數據為教師對學生錯題數據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盲點的認知能力。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認為,差錯人皆有之,而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不加以利用則是不能原諒的。于是,錯題研究和利用應時而生。
錯題研究之初期,筆者需要收集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大量錯題資源,累積各種實踐真題[1]。筆者通過“一起作業”平臺,收集歷次考試、作業中不斷出現的學業數據,對各類錯題進行分類研究。每次考試都通過數據篩選統計,收集錯誤率大于40%的題目進行研究分析和再利用。此時的數據分析大大提高了錯題篩選效率。再通過課堂提問和講評練習,進一步對錯題資源進行分析,指導學生進行錯題的分類、歸類。不同的課程對不同的學生,可以形成不同的錯題資源,協助其提升做題效率,其共性特征如下。
首先,根據錯題性質分類:審題不認真,文字理解不全面,忽視資料和圖表細節的;有尚未理解、掌握的知識;寫了錯別字;答題不全面等。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學生的掌握情況。例如,錯別字: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可以用“千溝萬壑”四個字概括,其中“壑”就是歷屆學生最容易寫錯的漢字之一;祁連山的“祁”字,學生經常寫成“衤”字旁;“畜牧業”的“畜”寫成“蓄”;“滬”寫成“瀘”,諸如此類。
類似的錯別字只能讓學生錯上一兩次,可用扣分來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教師需要有唐僧念經的毅力,不斷重點強調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對于各類知識點出現的錯題,在教學過程中要當重難點來強調。
其次,根據錯題種類歸類:可按錯題知識點歸類,如七年級上冊難掌握的四大基礎知識:地球運動產生晝夜更替及四季變化、地形圖的解析、經緯度的判讀、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征等。此歸類適合講評試卷或者學期結束復習鞏固時用。也可按課本單元內容歸類,如七年級下冊區域地理的大洲、國家、地區適合新課,側重知識點的講解。把易錯知識體現在每節新課后的課堂練習中,通過課堂練習、即時講評來鞏固加深學生的理解[2]。
最后,根據難易程度分類:基礎題、能力題、難題。這種分類級別更適合分層次布置作業,適合幫助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以基礎練習為主,抓好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加強能力題和難題的訓練,提高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
有了一定的基礎錯題資源庫,就掌握了一定量的錯題數據。數據越多,教師得到反饋的錯題越經典,越能針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教學。
日常的錯題從課堂中來,從作業中來,從每次考試中來。在七年級上冊地圖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組織了“找北的活動”,即識別地圖和地球儀方向。一般來說,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學生拿著校園示意圖,卻找不到北,指著天和地嘴上念著上北下南,這就是典型的知識與實際運用脫節。在實際運用中,先找到實地的北方,平拿地圖,再把地圖的北與實地的北的方向相對應,這樣才能正確運用地圖。通過這一運用地圖找北的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地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思維與實際運用能力[3]。
學習七年級上冊內容時,一次期中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小明于2019年6月22日(夏至日)這天進行了“立竿見影”的探究活動,從日出到正午,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 )。
A.逐漸變短
B.逐漸變長
C.先變短再變長
D.先變長再變短
本題得分率約為60%,正確答案為A,考查的是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影子長短的影響。對于這個專業名詞,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慣性思維想當然就是影子從短到長。通過錯題資源的整理,同步太陽光線圖,讓學生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理解:早晨太陽從地面升起到正午太陽在頭頂,正午太陽高度角越來越大,竹竿在地面的影子越來越短。
此題還可以繼續拓展延伸:從日出到正午再到傍晚,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逐漸變短再變長,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讓學生對掌握的知識更加印象深刻。
通過一段時間的錯題數據收集,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錯題數據分析,關注學生知識的缺漏補缺情況,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平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錯題,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分析收集,懂得錯在哪里、哪里還不夠,還得分析教過的知識點,防止學生表面上掌握了,一到做題時還容易出錯。教師要分析挖掘學生產生這些錯題的原因,對癥下藥,精準把握教學方向。
運用大量數據分析,大致可把學生產生錯題的原因歸為以下幾類。
第一,日常學習中,學生會經常做錯題,有的學生不好意思表達自己不會,不懂裝懂,將錯就錯,導致錯誤不斷產生,日積月累,開始了錯題的重復循環。此類錯題產生的根源是學生上課沒有聽懂,反饋給教師的是不懂裝懂。對于這類學生,教師上課時要多關注與提問。
第二,學生重視學習內容,忽視學習行為,缺乏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不能主動解惑。錯題出現了只知道訂正答案,卻不重視反思,挖掘錯誤原因。若是能認真對待這些錯題,它們就是進步起點,才能真正體會到古人所說的“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內涵。這類學生上課可能聽懂也理解了,可是沒有鞏固知識導致遺忘了,教師要引導他們寫下錯題反思,思考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從而鞏固知識[4]。
第三,粗心,不認真審題、識圖、分析材料。這類學生屬于聽懂也會做就是缺少專注力和耐性,甚至有的學生連題目都不看就直接做題。例如,2019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的題目如下:2017年春晚,設北京主會場和西昌、哈爾濱、桂林、上海四大分會場,分會場分別展示了“火”“冰”“山水”“國際大都市范兒”四種元素。擁有“國際大都市范兒”的是____會場。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北京、南京、深圳、廣州等,就是沒有題目中的四個城市,明顯是不審題導致的錯誤。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多培養他們讀題的習慣,審題時標注主要字、關鍵字,加深印象。
錯題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實際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往往只重視糾錯,把正確答案對完了事,不去挖掘錯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沒有總結、反思的行為。對于錯題的態度往往只重視對其本身的理解,而對本類錯題知識舉一反三的拓展延伸遠遠不夠[5]。
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糾錯追因意識,把錯誤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反思錯題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然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糾錯,做到舉一反三、自我糾錯、自我拓展,從而讓錯題資源發揮最大的教學功效[6]。
(1)引導學生自查錯誤:針對簡單、粗心、基礎類的錯題,自改自糾。此類錯題的收集、使用,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細心、專心做題的良好習慣。
(2)比較正誤法、排除法:針對經常錯的題目,多次鞏固,加深理解。它經常存在于單項選擇題中。
(3)舉一反三法:對于尚未理解、比較難的錯題,采取以下三步驟來解決。首先,摘抄錯題,訂正原因;其次,整理錯誤思路,寫出正解,對比分析;最后,找出同類型的習題,舉一反三,訓練解題思維[7]。
如何讓錯題資源發揮最大的育人功效?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建立錯題本,將經常錯的題目摘錄到錯題本,分析錯題原因,歸類知識點,復習時多加關注,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提升[8]。
總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通過數據分析做好以下工作:引導學生懂得錯題資源的寶貴,及時記錄錯題—分析錯題原意、錯誤原因—記錄正確解題方法—思考改進措施—歸納錯題類型—發現錯題資源的作用—主動摘抄別人的錯題并分析—錯題記錄的持續性—鞏固研究學習。并非人人都是天才,孰能無錯,在錯誤中成長,邂逅美麗的錯題,發揮錯題的價值。教無定法,貴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