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萍
(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回顧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讓人熱血沸騰,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持續4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影響和威脅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世界銀行估算,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造成生態破壞,其成本代價約占GDP的7%~8%。又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計算,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作為地球村一員的我們應具備一定的保護環境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中學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決定了地理課的使命:地理課在滲透環境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如何有效開展環境教育,發揮地理學科優勢,是值得地理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
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因此環境教育是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這是它的本質。
全球變暖,森林減少,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資源枯竭,土地荒漠化……這些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的過度開發、奢侈消費造成的,是人類日益膨脹的欲望和無節制的行為導致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的結果。地球表層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無節制地索取,會導致環境急劇惡化,最終使人類走向滅亡。因此,環境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環境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全面實施。
人類的生存與幸福取決于生態平衡,人類的發展不能超過環境的承載力,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保護環境是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人們卻對科學的警示如溫水煮青蛙一般麻木。因此,人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種終身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非常豐富,涉及了環境問題的很多方面。七年級上冊的地球與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和氣候主要從自然地理方面介紹環境知識,居民與居落、發展與合作主要從人文地理方面介紹環境知識;七年級下冊主要介紹了世界地理中各個地區和國家的環境知識;八年級上冊從中國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重點滲透環境教育的知識;八年級下冊主要是在中國區域地理中融入環境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利用這些知識滲透環境教育,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熱情,切實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地理教學中,可通過課堂教學有效傳播環境知識,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環境教育,掌握更多的環境知識。這是一種非常直接、容易實現的學習方式。例如,學習我國的自然資源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出自然資源的概念和分類,再分別介紹這兩類資源的特點以及我國各種資源的數量和現狀,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明白保護資源、節約資源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時,可聯系生活,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講解知識。
初中地理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口頭講述地理知識,很難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如果合理利用多媒體,可將隱性地理知識形象地展現出來,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進一步簡化,還能生動地解釋地理現象的發生,有效彌補口頭講授的不足,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時,運用多媒體可直觀展示地震動態、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力。利用多媒體,可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指導他們在行動上落實環境教育,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例如,學習我國的水資源時,學生認識到我國水資源嚴重不足,尤其是干旱的西北地區,缺水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導致了生態環境出現問題。教師教學時,可結合我市石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辯論。武威市9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布在石羊河流域,缺水程度高達31%,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家鄉該如何發展?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思考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形成正確的發展觀。
例如,在“世界水日”,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環保知識比賽和環保宣傳畫評比活動;在“世界氣象日”,教師可開展主題演講比賽。在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我為沙漠捐棵樹”活動,并結合這一主題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宣傳,舉辦環境知識競賽活動,開展“低碳發展”“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等專項讀書活動;節假日組織學生到野外,了解、觀察本地環境污染情況及后果,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愛護家鄉環境的重要性;調查了解學校周邊的環保現狀,開展垃圾分類、撿拾廢品等活動,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1]。通過每年的定期活動,教育學生重視環境保護,樹立環保意識,自覺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提高環境素養。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武威市近期創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建議學校和社區請專家、環保人員進行相關專題報告,向學生介紹環保新理念、新知識,讓學生了解突出存在的環境問題,并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和意義,普及環境教育,倡導人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到大自然中親眼看看由于人類的活動,家鄉河流遭受破壞,親眼看看沙漠化怎樣一步步向我們逼近,過去草木茂盛、繁衍生息的石羊河流域而今卻成為沙塵暴的發源地……這能使學生對環境惡化有更加感性的認識,從而喚醒青少年的生態環保意識,使他們真正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態思想。而且,要把這種思想落實到個人的行動中,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用電,節約糧食,愛護花草樹木,并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帶動身邊的親人自覺加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動中來。
環境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共識。我們要積極倡導和推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覺拒絕奢華和浪費。環境教育是一項全球性事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講述環境知識,樹立環境資源、環境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讓天藍地綠水清的思想深入人心。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