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紅梅
(重慶市云陽縣鳳鳴鎮鳳橋小學 重慶 云陽 404500)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每個人都產生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身處偏遠農村的人們,由于家鄉地勢條件不好,沒有吸引來投資商,政府也沒有解決當地如此多農民發家致富的辦法,因此農村青壯年開始向城市轉移。因為各種原因,農民工沒有辦法在解決自己進程工作的同時解決孩子在外地就讀的問題。于是,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由長輩或其他人照看,最終形成了父母雙方或一方與孩子兩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兒童”就此產生。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監護人或者兒童自己看護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1]。
由于在成長過程中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懷,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負擔等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現在影響著他們的健康發展,那么以后可能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心理學家指出:太早離開父母的孩子,沒有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母親或者他們足夠的觸摸,心理常感到不安,缺乏對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險、怕探索、怕他們身體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留守兒童”正因為父母在外或者母親生下他后,便離家出走對孩子不管不問,使其無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導致家庭關系失調,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造成的。
2.1 缺少有營養的愛。小學階段的孩子本該是天真的、活潑的,可是多數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沒得到過來自父母發自內心的鼓勵、表揚、安慰,得到的是來自祖輩的溺愛。在家里的行為習慣和得到的教育放到學校來行不通。導致孩子在班上各個方面都趕不上別人,這樣的孩子就很難樹立起信心,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對教師或他人的期許采取消極態度。
2.2 性情乖張孤僻怪異。留守兒童因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懷,缺乏情感溝通的渠道,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情緒、性格產生重大影響,如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負或歧視便會出現退縮或攻擊行為。可見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必會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2.3 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學中發現,祖輩對孩子學習沒有任何期待。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孩子更多在意的是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在學校有沒有受欺負。平日里,他們還要忙活地里的農活,根本無暇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偶爾碰到問老師,也是說我們沒有讀過書,不認字,不會教;更有甚者覺得那是教師的事。在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孩子自然對學習沒有興趣。
2.4 消極心理嚴重。農村留守兒童消極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強、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歸屬感;自卑、寡言、悲觀、孤僻;任性、脾氣暴躁、情緒焦慮、態度冷漠、神經過敏等消極心理體驗。有的還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對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滿怨恨!這種心理上不正常的現象,陳廣云將之稱為“農村留守兒童綜合癥”。[3]
3.1 家庭層面。
(1)改善家庭環境,加強父母對幼兒陪伴認識的重要性。現如今,很多農村的父母生完孩子后不愿在家孩子,選擇將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外出務工,卻不知這樣選擇背后的代價有多重。因此,要加強對年輕父母認知的改觀,讓他們明白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特別是六歲以前;應主動的堅強的承擔起照顧孩子,關愛孩子的責任是多么重要,讓青年父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認識到孩子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關心和鼓勵,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經常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因此,父母應轉變心態,更多地注重與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展。
(2)選擇合適的撫養人,轉變教養方式。有些特殊的留守兒童,因為父親或者母親必須外出務工,而采取祖輩撫養的家庭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要經常溝通方式方法。祖輩對孩子采取民主教育方式而不是縱容溺愛。父母要在各方面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多與教師溝通交流孩子在校表現,但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還要經常關注子女的思想與生活的變化與成長。
(3)父母盡可能留在孩子身邊。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每個孩子的性格、品德、人格形成的時期只有幾個關鍵期,這個關鍵期如果家長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將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益。留守兒童家長應經常回家探望或者用電話、書信等方式實施親情教育。總而言之,家長要密切關注子女的成長變化,使子女感受到,雖然他們無奈留守在家不能時刻與家長在一起,但是來自家庭的關愛卻時刻與他們在一起任何的關心都抵不過父母給孩子的愛,父母不要錯誤的認為,外出務工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其實最大的財富是對孩子的陪伴。
3.2 學校層面。
(1)重視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在家里因為和長輩年齡代溝太大,無法愉快的溝通。心理長期的想法沒有找到一個出口。因此,學校要特別重視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第一點,在學校日常生活中認真觀察學生,在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采取適當合適的幫助,慢慢走近留守兒童心里。第二點,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要采取恰當措施。不可傷害其自尊心。應面對全班同學做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第三點,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差。在校時,教師幫助留守兒童規范自己的言行,設立一套獎懲制度。讓其從心里感知到不同的行為帶來的不同感受,以及周圍人對待態度的變化。
3.3 政府及社會層面。
(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資力度。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若長期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在不久的將來會給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積極組織自治教育,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應在各年級設置農村留守兒童自治班;正確引導家長,改善家庭教育!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偏遠地區政府應因地制宜制定政策開發當地的特色經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留守兒童家長能在家鄉就業。其次,經濟發達地區政府也應重視這些為這個城市建設做出貢獻農民工孩子讀書問題。讓這些孩子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權。儀式,出資建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二是,打破一切影響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三是,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不提不合理要求。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里,每個孩子們有著相似的經歷,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們是平等的,不會自卑,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
(2)政府加大關注力度。留守兒童在父母走后,接觸的最多的人就是教師和左鄰右舍。要幫助他們,政府要加大學校的師資力量,讓學校有更多的教師和時間投入到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工作當中去;聯合社會力量完善留守兒童幫扶機制,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困難;讓全社會都來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3)擴展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力量。建立農村社區與留守家庭的互動機制,首先要在社區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主要職責是幫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這種服務站由社區和留守家庭共同出資建立,聘請社區里有愛心、熱心的人來統一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5]并給予這些人一定的培訓。讓他們切實幫助留守兒童度過生命中孤獨的、灰暗的、找不到意義的時刻。用發自內心的愛溫暖他們,給他們帶去陽光,彩虹,雨露。讓他們健康茁壯成長。成為一個為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愛國家的好孩子。
總之,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同時,要解決這個經過復雜過程出現的問題需要各方力量長期的堅持努力。解決好這個問題,留守兒童將會擁有一個美好的同年,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社會將擁有一批心中有愛,眼中有光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