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錦青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東關小學 福建 邵武 354000)
生活化情境就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將教學內容、知識點,盡可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讓學生不再是單純的學習語文知識、背誦課文內容,而是擁有將語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對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十分有幫助。
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學科,要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教學目光放長遠,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成長與發展,運用生活化情境教學的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更加全面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由此可見,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情境,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素材,增添課堂的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培養小學生將語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也十分有幫助,是打破傳統教育理念下固化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第一,小學語文教學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理念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于學生的分數情況,采用的教學手法和教學途徑也過于單一,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造成了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下降。
第二,雖然新課改教學政策中著重強調了學生在教學占有主導地位,但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仍舊沒有得到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的不高,都是造成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下降的原因。
第三,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生活化教學案例過于陳舊,許多已經與現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不符,更與當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對等。這就使得教師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偏離學生的實際學習所需,造成了教學效率的下降。
3.1 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要想在后面更好的落實生活化情境教學,首先就要轉變小學語文教師的觀念,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從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出發,完善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春夏秋冬》這一課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進行正式教學之前,先請學生來回答一些問題,像“我們一年中有幾個季節?”“你知道的季節有哪些特點?”等等,了解學生對季節的認知情況。在教學之后,請學生依次來說一個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事物,像冬季的雪花、夏季的雨水,檢驗學生對季節的學習情況。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對文本印象更加深刻,提升學習效果。
3.2 結合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放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情境時,要在基于豐富自身教學手法的基礎上,激發小學生語文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小學生語文學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培養小學生將語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找一些生活中運用了諧音的地方,像某服裝店的名字為“衣衣不舍”,“布好就是布好”的廣告詞,冷飲“泰芒啦”等等。請學生化身為“文字小醫生”,找出這些案例中存在的諧音和錯字情況,并進行糾正。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看能不能發現更多這樣的情況,激發學生探究語文的欲望。
3.3 拓充教學范圍,讓學生獨立學習。課堂的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畢竟有限,因此能夠留給教師進行一些生活化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盡可能的擴展一些教學的內容,有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給予學生充足的語文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提高探究能力,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仔細觀察自己生活中接觸的事物,發現它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并寫成一篇作文。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小學生對待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可以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情境,既是順應新課改教學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效率提高最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