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廣西省蒼梧縣沙頭鎮新建小學 廣西 蒼梧 543100)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小學語文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包含了語言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審美能力、文化素養等內容,需要老師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和培養。老師要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達到陶冶情操、洗滌心靈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1.1 構建目標不明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能單純是口號,需要老師結合核心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認知水平來細化為更詳細的教學目標,不能籠統地認為聽說讀寫能力就是教學目標。但是在小學語文的課堂綜合實踐教學中老師由于課程教學目標的不明確,導致教學流程化,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1.2 教學結構不合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依然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課堂進度、教學內容均由老師來進行把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對于未能掌握的知識內容沒有及時反饋給老師,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少,教學結構嚴重不合理,阻礙了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1.3 重智商輕情商問題突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通常以知識教學為主,忽視了學生情感功能方面的提高。但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思想情感與認知是同步發展的,老師只有真正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能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教學中對知識理解更深刻,認識更全面,使學生在完成語文知識積累的同時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文化素養等方面都得到顯著的提高。
2.1 落實學科的素質教育要求。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老師首先梳理學科下的具體素質教學要求,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從而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語文老師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出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比如低年級以拼音識字教學為主,中年級以詞、句、段的學習為主,高年級以段、篇的學習為主。同時老師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優化教學模式,從而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擁有正確的三觀和高尚的品格,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比如五年級學習《田忌賽馬》這課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動畫的興趣點來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切入點。老師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制作了小明賽馬與田忌賽馬的動畫,小明賽馬采用隨機賽馬的方式結果顯而易見,比賽輸了,而田忌賽馬則按照田忌給出的賽馬策略進行賽馬,用自己的長處與對方的短處相比,結果很明顯,比賽勝利了。老師通過動畫來直觀地將兩種賽馬策略來進行生動直觀的演示,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更容易理解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道理。
2.2 創設生活情境落實素養培養。在小學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將生活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拉近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使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體會到語文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從而實現了在“在生活中學,在學中生活”的教學效果,促進了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比如學習《稚子弄冰》這首詩,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寒冷的冬天里小孩穿著棉衣,發現屋外的有個水盆,里面的水里結了厚厚的冰…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自覺走進了詩的意境中,體會到詩歌的語言韻律之美,得到了美的熏陶。
2.3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課堂綜合實踐教學中,老師要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將課上教學向課下延伸,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拓展知識視野,豐富學習內容,完成知識積累。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去聽、去看、去思考、去總結,在觀察和思考中理解語文知識,掌握和內化知識。比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各種語言文字的演變歷史,然后進行分享交流活動,總結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感知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語文老師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使在教學中完成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