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云
(黑龍江省樺南縣土龍山鎮慶發學校 黑龍江 樺南 154400)
人常說,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曾經讀過的書。人厚重與否,與閱讀有關,與底蘊有關。認同這樣一句話:讀書是這個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行為,在閱讀上花的每一秒鐘,都不會白費。
我作為一名校長,可謂教師的“教師”。如果說教育是一棵大樹,校長就應該是根,扎根大地,深入下去,汲取營養,再不斷把這些營養傳輸給老師、學生、家長。用閱讀滋養生命,用實踐創造價值,不斷拓展教育生命的寬度,自覺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爭做讀書、學習的典范。我深信:一所愛讀書的學校必然有一個愛讀書的校長,一個愛讀書的校長必將造就一所書香校園。
“學校要有讀書風,教師要有書卷氣”。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蕩氣回腸,不輕不浮,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而國學經典詩文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延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國學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會給人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直接會對人身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備教材。我校確定了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根韻”文化,開展以《弟子規》《三字經》唐詩宋詞為內容的經典誦讀活動。《三字經》用詞簡練,內容豐富,以三言韻語的形式,介紹了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囊括了天文、地理、歷史、哲學、倫理道德等內容,被譽為“蒙學之冠”。《弟子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從居家、出外、待人、接物、學習五個方面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行,是對兒童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啟蒙讀物。誦讀經典,凈化靈魂,感悟人生,特別是小學啟蒙過程中經典詩文的閱讀、誦讀等訓練,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學素養起著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小學階段不少于160篇(段)。”我校開展誦讀中華文化經典正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的指導下,在與國家課程的培養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展開的,是根據本地的課程資源狀況,發揮本校辦學優勢和特色以及學校實際情況開展的。現在,學生通過早讀《弟子規》,午誦《三字經》,使國學從書架走向心靈,從神壇走向常態,儼然已經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廣泛開展,讓書聲朗朗的校園更加營造出了濃郁的書香氛圍。作為校長,我深刻認識到,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古代優秀文化傳授給師生,讓師生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從而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根培育現代社會和諧發展之人,實現植根勁節,葉茂花香。
中華古詩文,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源遠流長,意義深刻雋永。春秋儒學、秦漢文章、唐詩宋詞,無一不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傳承著中華兒女正能量的優秀基因。其中許多經典國學語言之豐富,文字之精煉,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遠,至今仍放射著璀璨奪目的光輝。經典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的處事告誡;“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圖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高尚品德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師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班級的班訓;“溫故而知新”是學生學習的座右銘;“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讓學生當作了做人追求的目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為了師生的人生態度。詩詞曲賦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浩浩江水承載的是文人情懷,巍峨山川描繪的是文人的才智。即使朝代更迭,但不變的是文人對所見所聞的慨嘆抑或歌頌,這些文字是歷史的見證,成為不可或缺的經典。誦讀這些經典,如同在與最優秀的哲學大師和智者對話,如同耳濡目染這些文化、思想、藝術大師的諄諄教誨。從經典中,我們領略到的不只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引領著師生向更深處思考探索,思考人性,探索人生。使師生在閱讀的同時,通過與偉人的對話來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智慧之巔。或許,對學校而言,通過古詩文誦讀營造一種適應生命成長的“書香”只是一個點的突破。它正像宣紙上的一個靈動的墨點,只有通過師生反復濡染,才會讓我們聞到書墨飄香,聽到生命律動,進而看到滿園春色。
我總在想,為了讓教師和孩子讀書,我能做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我還應該做些什么?一所學校可能具有一切設施,但是,如果沒有書,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及其豐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書,或者,大家都不愛書,或者學校圖書館只是一個應付檢查的擺設,那么這不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就是要給人以知識的豐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啟迪,就是要給人帶來終身發展的幸福。除了讀書,我們別無選擇。我相信:與經典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質量有生機;書香飄逸的校園,一定有內涵有發展。閱讀,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讓人類瑰麗的文化遺產永久閃耀師生的碧海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