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睿
(重慶市江北區雨花小學 重慶 江北 400023)
語文是傳承國學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先進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語文新課程指出:語文學習是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我們可以通過完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加強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在語文中滲透更多的民族傳統文化,將國學經典滲透進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土壤中汲取營養,熱愛我們的母語,真正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能使孩子在認字方面、遣詞造句方面、朗誦方面、口語交際方面、寫作水平方面、古文學習方面、文學修養方面、個人語文素質性情陶冶、情商培養做人方面等等全方位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這些以圣哲先賢的風范、以傳承千載的國學經典可以教導孩子,讓他們在學習國學經典,感受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抵制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增強其民族凝聚力。將國學教育和語文教育聯系在一起,既可以合理地利用教育教學資源,又使國學教育更加富于生活氣息。我們可以“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自豪感”,讓學生在語文的課堂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祖國傳統經典文化的熏陶,在讀書中學習古人做人處世的方法和道理,從而達到與國學教育相通的目的。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或教材特點,進行語文教學的課內與課外鏈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將國學經典融合到對課文的學習鞏固、拓展遷移等環節中去。
2.1 古詩文的教學。在小學的語文教學當中,和國學教育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古詩文的教學。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許多優秀的古詩文,經歷了歲月的積淀,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而被選入語文課本的都堪稱精品,結構嚴謹,氣韻生動,文采斐然。學習古詩,可以滲透詩人的其他詩歌,還可以滲透相同題材的詩詞,滲透相同意境的詩句,滲透風格相同的詩人。如教學劉禹錫的《望洞庭》,我就引導學生收集其他寫洞庭湖的詩歌,他們就收集到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白居易的《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等。通過賞析比較,學生能感悟到: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他們還能體會到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之后再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劉禹錫的詩文,如:《烏衣巷》《陋室銘》《竹枝詞》等。最后,我又簡單介紹了劉禹錫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的人生經歷。這樣一來,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文化涵養,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2.2 識字的教學。漢字是我們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結晶,有著悠久的歷史,數量眾多。讓學生死記,學生不僅覺得困難,還很枯燥乏味。如果老師巧妙地在教生字的過程中適當地講一些象形、會意、形聲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變化以及字意的演變過程,學生們非常愿意接受,并很容易理解和記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國學也可以促進語文的識字教學,尤其是在低年級。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以識字教學為主。這也正是培養孩子機械記憶的關鍵期。教他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不僅能培養孩子機械記憶,而且能讓孩子的識字量快速提高。在大量誦讀國學經典的氛圍中,孩子們在課文中學到的生字也反復在頭腦中出現,得到了鞏固,難以磨滅。
2.3 傳統節日的教學。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也是民族文化的身份象征。如今,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這些傳統節日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比如:有節日的排序,有專門的日積月累以及課外鏈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傳統節日知識的灌輸。比如,講春節時,可以補充王安石的《元日》;講清明時,可以補充杜牧的《清明》,楊萬里的《寒食上冢》;講中秋時,可以補充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講重陽時,可以補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介紹端午節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屈原,不僅要知道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還要鼓勵學生讀他的《離騷》,了解“楚辭”這一文體。他的這些文字華麗,想象奇特,內涵深刻的文學作品正是國學經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學,它是這個國家國民生存、生活、思維方式的抽象與概括,是該國家國民智慧的結晶。作為華夏子孫,研究國學、提倡國學,是責無旁貸的事。讓國學走進課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知識,讓學生在讀書中學習古人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祖國傳統經典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語文素養的培養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傳承我們的國學經典,弘揚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