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自我經驗出發
——談喬葉作品的紀實與虛構

2020-11-25 18:47:04魏華瑩
寫作 2020年1期
關鍵詞:人性

魏華瑩

喬葉作為70后重要作家,近年來,她小說、散文、詩歌齊頭并進,表現出較為強勁的創作態勢。梳理喬葉的創作道路,會發現她的作品擅于從自我經驗出發,不追求宏大敘事,更多表現出細巧和精心,在耐心的敘述中構建自己的個體世界。個體經驗和真情實感是喬葉散文表現的重心,而在小說中,她又試圖在人性層面掘進,表現出對歷史因襲的反思和對人性、生活本相的開掘,呈現出一位作家對現實的關注度及歷史反思力。

一、“我”的故事

梳理喬葉的作品,會發現她是那么喜歡用“我”,比如,1993年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散文處女作是《別同情我》,1995年發表在《詩刊》12期《我的機關生活(組詩)》,1998年散文集《坐在我的左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散文集《自己的觀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長篇小說處女作《我是真的熱愛你》(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首部詩集《我突然知道》(河南文藝出版社)。此外,還有散文集《我們的翅膀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寫“我”和兒子的故事,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最慢的是活著》寫“我”奶奶的故事,非虛構小說《拆樓記》寫“我”姐姐和她的村莊故事。可以說,這么多的“我”構成了喬葉小說的故事世界。讀喬葉的作品,會發現她似乎一直在傾訴,傾訴父親、母親的故事,祖母的故事,“我”的故事,姐姐村莊的故事。

通過“我”的傾訴,我們會發現一位作家的成長之路。在《父親》中,了解到雖然“我承認父親曾經不是對我的成長有過多少重大影響的人”,但父親的去世卻使我“致命地發現:父親那衣食柴米的愛,隱山含水的愛,似無相關的愛,平平淡淡毫無色彩的愛,對我是多么不可估價地重要。而這一切,已經是刻骨銘心地失去了,再也無法挽回”,“我的父親,帶給我本質溫暖和徹底孤寂的感覺的父愛,像那年冬天的白楊樹一樣種植在我冰涼的記憶里。那一年,我十五歲”①喬葉:《父親》,《坐在我的左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86頁。。還有兒時的那匹白馬,“我還騎過它好幾次,悄悄地。我站在馬槽的沿上,小心翼翼地伸出腿,跨坐在它的背上”,“這樣的日子里,老馬的肚子漸漸大了起來,春天也漸漸來了。春光和暖,春風拂面。春天讓人沉醉,也給我一種幻覺,似乎日子就一直會在春天里,不會改變”②喬葉:《那匹白馬》,《深夜醒來》,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以及走親戚的老姨,“上焦作師范那年,我十四歲,那時學校還在焦作市的西北角,緊靠著山。老姨家的閆河村離學校不遠,大約七八里。每到周末,我不回家的時候,就會去老姨家”,“我們一邊包餃子一邊閑話,主要是她講給我聽。她講小時候如何和我奶奶玩耍,她講和老姨夫相親時如何膽怯,也講她的三個兒子……”③喬葉:《老姨》,《深夜醒來》,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頁。

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篇小說《最慢的是活著》,傾訴“我”奶奶的一生。作者在追憶和自述中,緩解童年時期的孤獨。作品滿懷深情,還原現實生活中的瑣屑、辛酸以及成長中的陣痛。也許每個作家都會被追問文學和寫作的意義,對此,作家方方曾經坦言:“文學這個東西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不是外在的東西,你內心流淌的東西和你外在的形式是不是相符合,包括你個人的氣質,你的經歷、閱歷及你所受的教育等等,你的性格是不是和你選擇的東西是相符合的,相和諧的。”④方方:《我寫小說:從內心出發》,《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4期。同為女作家,喬葉的創作也是如此,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就是身邊的人和事,緩緩的生活流,而在看似不動聲色的敘述中,流淌著我們的共通經驗,那就是人的生老病死,親情、愛情和友誼,以及各種小物件、小細節帶給生命的擴展與感動。

因此在很多作品中,我們會看到作者的敞開,《把悲傷留給自己》中的“我極少在人前落淚,我的脆弱似乎只面對我自己”,“十五歲那年,父親去世。我還會哭。二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下葬的時候我竟然沒有眼淚。內心是無垠的空洞和雪白”⑤喬葉:《把悲傷留給自己》,《坐在我的左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頁。。《沉于塵世》中“我是一個很有點浪漫思想的人,一直。雖然在外表上并不見得。吃飽睡好無氣可生又編不出什么故事時就會無緣無故地煩惱起來。覺得日子平淡得近于無聊,心里便警戒自己不許如此——倒不是什么上進心的催促,僅僅只是覺得這樣涂抹時光對一春即逝的生命有點罪過。雖然嘴里常對自己說沉于塵世沉于塵世,心里卻是不徹底情愿的,而且確也無法完完全全地沉于塵世。”⑥喬葉:《沉于塵世》,《坐在我的左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頁。

喬葉在小說之外,更多是一位散文寫作者,散文的文體特征偏于傾訴。而女性的身份也使她偏愛從個人經驗出發進行寫作。女性主義研究者李小江曾提出女性文學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心理現實主義”的創作傾向,“在女作家的作品中,展現心理世界和情感生活通常是創作的直接目的”⑦李小江:《夏娃的誘惑——婦女研究論稿》,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頁。。這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喬葉的創作,以及其基于個人經驗的真實表達。

二、與自我作對的文學

似乎從《拆樓記》開始,喬葉自覺參與了“非虛構”的創作潮流。《人民文學》自2010年第2期開設“非虛構”欄目被認為是一個標志性事件⑧龔舉善:《“非虛構”敘事的文學倫理及限度》,《文藝研究》2013年第5期。,意味著向來以“純文學”寫作為主的“國刊”對“走進生活現場”的推動以及對于文學多元格局的渴望。《人民文學》倡導的“非虛構寫作計劃”呼吁作家走出書齋,走向民間和生活現場:“借助社會學和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方法,力圖通過‘客觀敘述’,從不同的側面向讀者呈現底層生活的真相。警惕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上的‘先入為主’,直接進入生活現場去發現生存的秘密。”①張檸、徐珊珊:《當代“非虛構”敘事作品的文學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2期。非虛構文學被認為是在“文學和現實、讀者建構關系的重要通道。孤芳自賞的文學可以存在,‘小眾文學’也自有其價值。但是,在社會發生巨大轉型的時代,我們有義務和責任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及命運,從而使文學再度得到民眾的信任和關心”②孟繁華:《非虛構文學:走進當下中國社會的深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4月12日第7版。。據喬葉回憶,在與李敬澤關于非虛構寫作的聊天時,她談到自己姐姐家村莊拆遷的故事,并在對方的鼓勵下把它寫了出來。

所以,喬葉筆下的《拆樓記》有圖有真相,甚至在故事開始前就繪制一張地圖,關于張莊的地理位置以及拆遷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爭斗的砝碼。拆遷是近些年來新聞、文學不斷涌現的主題。從1984年城市化改革以來,拆遷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記憶。在1993年出版的賈平凹長篇小說《廢都》中,我們就讀到莊之蝶看到老宅院就要變為體育場,以及各種有歷史的老房子在推土機面前成為廢墟,而他所能做到就是一遍又一遍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重溫那些古老的城市記憶,或者撿兩塊磚雕、門樓搬回自己家。此后,隨著城市建設的廣泛推進,拆舊城、建新城的你追我趕,拆遷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體驗。而暴力拆遷、不法拆遷也成為新聞爭相報道的主題。余華的長篇小說《第七天》就寫到暴力拆遷的故事,小女孩的父母被野蠻拆遷埋于廢墟之中,同時故事的真相也被掩埋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拆遷的犧牲品,而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只能在廢墟之上無助地哭泣……

這樣的故事讀來讓人落淚,讓我們發現生活的荒誕,也及時地回應了時代的敏感問題。相較而言,喬葉把別人的故事寫成自己的故事,“我”成為拆遷的參與者。整個張莊面對拆遷首先是選擇蓋樓:“幾年前,市政的規劃圖一下來,未來路主道一通,張莊就要被整體搬遷的傳聞一出,有先見之明的姐姐立馬便用上了所有的積蓄,又朝我借了3萬塊錢,把自己的主房掉了個180度的方向,將它翻成了坐北朝南的兩層新樓房。”③喬葉:《拆樓記》,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5頁。然后,整個張莊又在密謀加蓋,團隊核心成員有“我”當年的老師,“我”的親姨、姐姐,“大家親密地團結在以攻破王強為核心的蓋樓計劃周圍,聲東擊西、外松內緊,形散而神不散”,“我不得不承認:農民有農民的狡猾;農民有農民的智慧,農民有農民的情理,農民有農民的邏輯”④喬葉:《拆樓記》,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5頁。。在歷經公開上訪、私下打探、找領導等各種操作之后,張莊還是被拆掉了。喬葉以一個復雜的抗拆故事,還原了作為主體的拆遷戶內心對利益的盤算,對法律的無視以及自成一體的民間邏輯。

誠如喬葉所言,之前的故事都是關于愛與暖,《拆樓記》寫出一個殘酷生活的故事,確實令人驚訝。縱觀她的創作,多是表達生活中的細節與情感,這也許與她多年從事散文寫作有關,因為散文在表達生活細節和真情實感方面有更多優勢。而在小說中,卻又顯示出不同的表現路徑。故事的講述,故事之外的思考等等都在傳遞著作家的功力。因而王安憶曾說作家也是手藝人,如何將故事寫得好看,同時給人以心靈觸動,顯得格外重要。喬葉創作小說是從2004年開始,且一出手就是長篇《我是真的熱愛你》,寫一對雙胞胎姐妹失足的故事。此后,喬葉創作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在這些小說中,我們能發現她的另一個自我,她在講述別人故事的同時,也把自我作為審視的對象。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在《虛構與想象》中從人類學的高度探討虛構與想象的越界問題,認為虛構是人類活動的基本特性,不僅僅限于文學活動,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文學虛構營構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與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的“可能性世界”①[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虛構與想象——文學人類學疆界》,陳定家、汪正龍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頁。。在這種可能性世界中,我們會發現每一個作家都在謝絕對號入座,如高度寫實的《廢都》“唯有心靈真實”的扉頁宣言,余華被批評“新聞體”的《第七天》所處理的現實重與輕問題。

在喬葉的寫作中,尤其是小說創作中,我們會發現她一直試圖與自我作對,不再是一位注重情、景、理、趣的小我,而是直指人性深處共通的“我們”。如《拆樓記》中的“我”,本身是局外人,但不自覺地被卷入,甚至為了姐姐家多得拆遷款,不惜動用各種力量。而在這一過程中,“我”曾經的老師,那些本來值得尊敬的人,在利益的驅動下,都劃向人性的欲望深處。在長篇小說《認罪書》中細密構思故事,來反思“文革”中人性的墮落與原惡,在集體的裹挾之下,人是否應該認真審視自身之惡,給讀者留下強烈印象。在中篇小說《黃金時間》中,甚至多年的夫妻也因相互厭倦而產生惡念,在丈夫癱倒在地時,妻子猶豫還要不要在黃金時間搶救他,最終默然等待他眼神黯淡。

在這些過程中,喬葉到底是尋找什么?其實更多的是真實感,她一直試圖在文學中還原和建構人性的真實。她非常反感虛偽和假面,在詩歌中直斥:“一邊說著兩袖清風,一邊拿著假發票去報銷出差補助;一邊說著獲獎什么的毫無意義,一邊找著一切關系請求照顧;一邊說著仕途進步什么的算個屁,一邊哭著對領導說熬了這么多年早該輪到我了。”對“這個極度分裂的人,我常常覺得他很陌生”②喬葉:《婊子與牌坊》,《我突然知道》,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頁。。她只好在作品中呼吁:“請你不要再標榜你的,高貴、純潔、優雅、率真、厚道,等等;和你本人,相去甚遠的美德。為自己留下一點兒誠實吧,哪怕只有一丁點兒。”③喬葉:《請你》,《我突然知道》,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151頁。所以她自我追溯、反思人性,并直指內心深處。在《拆樓記》中,她沒有將“我”,這位外來的知識分子形象高尚化,反而成為對抗公序良俗者,包括“我”曾經的老師也因德高望重成為對抗拆遷的主要力量,使作品帶有巨大的沖擊力。《認罪書》《黃金時間》亦是如此。

喬葉曾在訪談中提及,她的寫作起因是希望能反思個體,不應將所有的錯誤、罪惡歸置于他人,而應反思自我作為歷史參與者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我們會發現,喬葉的小說雖然冷酷,但更敏銳。因為,即便生活與現實本身都是虛構,文學作品能代替作家完成人性的自我搏戰與修復,也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三、門檻上的一代人

在80后異軍突起、60后“斷裂”強大的自我宣言面前,70后總體給人面目模糊的狀態,似乎這個命名也是隨著80后、60后才出現的。前段時間,在喬葉的新書《她》的分享會上,同為70后的嘉賓徐則臣還提及不同于50后、60后的宏大敘事、家國敘事,70后熱衷于書寫雞毛蒜皮的日常生活。這一點在喬葉身上也很明顯,她的作品很少有咄咄逼人的姿態,更多是婉轉清揚的講述。她是一個很勤奮、筆力迅疾的寫作者,甚至去摘個蔥、拔個姜、熬個糖膏都很快寫出一篇篇美文,比如《拔姜記》《熬懷姜糖膏記》等。她熱衷文化溯源,多次在作品中為家鄉特產代言,不厭其煩地寫豫劇、旦角、豫菜等。

她喜歡看韓劇,早年散文中就提及對金三順的喜愛:“我喜歡她,因為覺得自己很多地方和她一樣。我和她一樣是個胖女人——當然我沒有她胖得漂亮。”“我喜歡她,因為覺得自己很多地方和她一樣,或者說,有很多地方想和她一樣。當然,電視劇不能和現實相比,角色不能和人生相比,臺詞不能和塵音相比——我深知這些。然而即使如此,我還是會盡力和三順一樣去努力面對自己的職業和自己的愛,并且會和三順一樣去盡力治療自己的心痛——沒錯,我也常常有心痛的時刻,我治療心痛的方法就是找來執筆,寫作。深夜寫作的我,就是凌晨做蛋糕時的三順。”①喬葉:《和金三順一樣》,《深夜醒來》,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版,第48、51頁。

這樣就不難理解她會在看了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之后給自己的長篇小說《藏珠記》中植入一個已活了千年的大唐來的女子,而且和都教授一樣是不老之身,只是看盡人間繁華,后來遇到愛情,并大團圓的故事。這或多或少地消解了喬葉之前小說中對人性的洞察力,使《藏珠記》成為一部輕盈的小說。畢竟,《來自星星的你》是暢銷劇,自開播到2014年2月27日,“網絡媒體對該劇的報道和轉載量達到約340萬條。從國內視頻網站的播放量來看,PPS、樂視、愛奇藝、迅雷4家加起來就超過10億次,并在持續上升中。”②張蜀梅:《〈星星〉:把愛情胃口吊得很高》,《南方日報》2014年3月2日第8版。“炸雞和啤酒”成為迅速流行語。喬葉也在《藏珠記》后記中寫:“2013年底2014年初,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大熱,我也跟著追劇,追著追著,就老婦聊發少年狂,起了寫這個小說的念頭。”“愛情和美食,千年處女和帥哥廚師,這種選擇我知道會有人說幼稚、可笑、膚淺,或者別的什么,我統統能夠想得到,沒關系。”③喬葉:《藏珠記》,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258頁。

喬葉曾提及自己年輕時寫作其實沒有多少生活經驗,但有意寫得沉重模樣。當時過境遷,尤其是個人經歷很多波折抑或心靈傷害,如《藏珠記》寫作之前就遇到一件匪夷所思的官司,給作者造成麻煩和心靈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她更愿意放下沉重,去尋求簡單和輕盈。這樣來讀《藏珠記》,就不會僅僅理解為幼稚或膚淺的問題。

在個體遭際之外,回望70后的創作,為什么總會回歸日常?有批評家指出,這和70后在1990年中期集體出場的時間有關,“站在歷史潮頭的那個書寫者的自我主體,面對突然而至的另一種價值體系開始崩潰,作家身上的社會意義的一面開始逐漸被卸載。與民族、國家、政治等范疇有關的寫作觀念開始向虛無主義、反諷、消解以及嘲笑一切的姿態勇敢邁進。最重要的是‘個人’的突顯,以及一種消解社會意義的運動的到來。罩在個人頭上的一系列神圣光環——啟蒙、精英、民族國家、歷史等都開始被消解,‘個人’的意義似乎變得純粹與物質。”④張莉:《在逃脫處落網——論70后出生小說家的創作》,《揚子江評論》2010年第1期。

共同的成長環境、教育狀況等,都會對同一代人的精神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歷史認知或價值觀念上讓一代人達成相對的一致性,并促使他們在后來的寫作中出現某些共性特點。在洪治綱看來,作品的“同質化”現象,是中國新世紀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種內在痼疾。它既表現在作家創作的自我重復上,也體現在作家群體對某種社會熱點或文學類型的相互襲仿之中。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作品數量迅猛增長,文壇也顯得異常繁榮,但耐人尋味的優秀之作依然稀薄。究其因,消費文化和信息文化的快速發展,加劇了新世紀文化的大眾化、感官化和快餐化,嚴重削弱了作家主體意識的自覺,制約了作家藝術探索和創新的熱情,導致作家精神的傭懶化和寫作的慣性化⑤洪治綱:《論新世紀文學的“同質化”傾向》,《中國文學批評》2015年第4期。。在這種狀態下,敢于和自己對抗、敢于不在乎讀者想法,保持自我探索和創新的姿態對于作家的獨特意義更顯得珍貴。我們可以去解讀作品的多重意義,成功或失敗,但也避免了作家本身曖昧不明的寫作風格。也許他們沒有去觸動史詩的整體性寫作,沒有激進或夸張的寫作姿態,就是自身生活的還原,而敢于表達,從自我經驗出發去解讀生活本相,作品的獨特性亦由此彰顯。

關于如何理解生活的意義,眾所周知,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們都是在集體化的意義系統中來認識生活的,并形成了一種“大生活”觀——“它的意義是建立在社會共識性的精神立場上,突出大眾生活對集體意志和社會倫理的重要作用,而作為個體的日常生活和感性的生命體驗,則一直處于被排斥的地位,生活的價值常常被理解為社會的主導性價值。”“但是,真正完整的人類生活,應該既包括這種共識性的‘大生活’,也包括個人化、碎片化甚至是非理性的‘小生活’。”①洪治綱:《代際視野中的“70后”作家群》,《文學評論》2011年第4期。

對于喬葉來說,她可以盡情在散文、詩歌中尋找自我,“讓自己有光”,但在小說中她如何來尋找、發現更闊遠的人生和人性成為書寫的重心?如果說《認罪書》寫得深刻、沉重,《藏珠記》則顯得輕盈、豁達。文學作為生活的反映,不同作家面對同一現象有不同的心境和思考方式,也會導致講述的故事繁復多樣。在繁復講述的同時,如何突顯自己的創作特色顯得格外重要。每部小說都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對于《藏珠記》來說,盡管有虛幻縹緲的不老之身、浪漫愛情,更有現實世界的底色。如她有意植入河南的文化底蘊,作品中對于豫菜的濃墨書寫,“豫菜嗎,甘而不濃,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膩……咱們的特點就是甘草在中藥里的作用,五味調和,知味適中。所以內行常說,吃在廣東,味在四川,調和在中原。”②喬葉:《藏珠記》,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253頁。看到這些,才知道作家不僅僅在寫豫菜,更多是寫豫菜所攜帶的中原文化。《藏珠記》中還有對于人性的反思:“活了這么多年,看過太多可恨的人,趙耀不算是最可恨的。他所有的,不過是最普遍的人性的弱點——我甚至想,如果人人都能活得很久,像我這么久,那么這世界可能就沒有什么太壞的人了。人們之所以那么不知廉恥,那么窮兇極惡,那么沒皮沒臉,那么心急氣躁,也許都是因為知道,生而有涯,死而無涯,死亡就在不遠處等著他們,所以他們難以活得優雅和從容。”③喬葉:《藏珠記》,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253頁。可以發現,喬葉有意拉長歷史,將人性置于更寬廣的境遇中去思考,少了批判意識,多了悲憫秩序,以敘事耐心呈現自我在當下現實中的生存感受。

蘇童曾在“有思文叢”扉頁中介紹到70后作家,認為“從作品到人,他們都是我真心喜歡的類型。他們已經寫出了無愧于時代的杰作,但公眾太忙,未予接收。他們已經來到了文學的名利場,但始終站在門檻上,前面的長輩太多了,擠成一團,他們普遍不愿推搡長輩,后面的弟弟妹妹則多動,又兼機智靈活,一貓腰就從他們的腋下鉆出去了,他們不動,因此成為門檻上的一代人”。但不能忽視的是,“小說家的任務不是講述那些偉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變得趣味盎然”④[德]叔本華:《叔本華論說文集》,范進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358頁。。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作家以自我經驗建構別樣的故事世界,虛構與現實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和解,文學意義也就具有更多無限可能。喬葉作為女性作家,一方面執著講自我的故事,同時有意放大個體經驗,探入人性深處,將地域文化與大歷史觀結合在一起,在紀實中呈現人性真實,在虛構中尋找普遍意義,這也是她創作的獨特價值所在。

猜你喜歡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14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我不”方顯人性溫度
新產經(2018年3期)2018-12-27 11:14:16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法律的人性基礎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8
大學生人性養成教育淺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37.|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日韩av在线直播|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在线色综合|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午夜不卡视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高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欧美成人A视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欧美色图第一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热久久国产|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成年人国产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综合亚洲色图| 国产亚洲精品91|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操国产美女|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