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輝
(甘肅省民勤縣蔡旗鎮教學輔導站,甘肅武威 733309)
農村寄宿制學校是我國教育形式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形式,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農村教育,使農村教育教學水平能夠更加均衡。因此,我國大規模地將部分教學環境較差、資源不足的學校,與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比較豐富的學校合并為寄宿制學校,這也就形成了我國目前農村寄宿學生比走讀學生多的現狀。正因為如此,學生德育教育的重擔就落在了學校身上。但是,農村學校的情況更加特殊,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解決。
農村寄宿制學校在我國占有很大的比重,涉及的學生人數眾多,其各方面教育直接影響著我國今后的發展和人才的吸收。為此,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育也成了我國教育系統中的重點。德育教育的開展應是有制度、有規則、有計劃的過程。學校的德育管理體系會直接影響學校的德育教育成果,因為德育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學校德育教育的過程及結果進行考核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管理機制,只有管理機制健全,才能確保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一所學校要想有效落實德育教育,就需要先制訂學校的德育管理機制。
在農村學校,環境制約導致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教職工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目前,在我國農村學校,大部分教師依舊重視考試成績而忽視德育管理,應試教育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農村學校德育管理的發展更加緩慢。除以上問題,很多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標準,導致德育管理整個環節制度不標準,就算進行了德育管理也沒有取得好的成效。最主要的是,我國仍有部分學校,日常的德育教育開展比較困難,教職人員沒有時間與精力制訂德育管理規章制度。
德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應該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相符,才能夠達成更好的教學成果[1]。現在我國部分農村學校雖然制定了一定的德育管理制度,卻是“依葫蘆畫瓢”,根據其他學校的制度進行制定的,根本沒有考慮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現實情況,因此執行起來不但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給教職人員和學生增加了負擔。部分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德育管理制度過于死板,過度地依賴制度的規范進行管理。例如,“加分減分”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學校規定學生做好事能給所在班級加分。這項制度原本意義在于讓學生在生活中體現道德之美,但是因為沒有好的教育引導,導致學生將“加分減分”當作制度目標,甚至有些學生為了給班級“加分”,將自己的學習用具和零用錢當作自己撿拾的物品上交給教師。出現這種情況與學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息息相關。制度不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師的教育引導不符合德育管理的制度只會導致學生的排斥。
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德育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德育實踐的開展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身心健康發展。但是農村學校條件比較落后,學校德育實踐的相關設施比較缺乏,甚至有些農村寄宿制學校連操場都沒有,更不用說體育游戲等設施,這樣的教學環境嚴重影響了農村學生的身心發育。且農村寄宿制學校一般將課程安排得比較滿,早課、晚自習等是教育常態,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此外,農村學校還存在一個特殊的問題,那就是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資源比較緊張,甚至一位教師教授很多學科,導致教師很難騰出時間開展實踐活動。再加上學生安全保障等問題的制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很難有效地開展。
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而言,對德育教育的忽視主要源自農村傳播知識比較慢,相關知識比較匱乏,與現代社會聯系比較少。因此,想要讓農村學校重視德育管理,首先,要讓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者接收且接受新的教育觀念,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設,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例如,可以組織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工作者與比較先進的學校德育教育管理者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吸取其先進經驗,以便農村寄宿制學校德育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其次,應該加強農村信息的吸收途徑,如計算機網絡的建設、多媒體的應用,讓農村教育工作者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吸收我國教育的先進理念,從而使農村的各方面教育均得到有效提升。對于基本教育不能得到滿足的學校更應該加強素質教育,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
要想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者需要對學校本身的條件和學生的狀況足夠了解,從而制定一套適合當地實際的德育管理制度和實行方式。例如,在德育管理制度制定之前,學校應該了解學校走讀生和寄宿生比例、留守兒童有多少、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多少等,學校應該評估本校是否具備開展實踐活動的資源和能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以及師資力量等。農村寄宿制學校德育管理的順利開展能夠有效保障農村學生的身心健康。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比較匱乏,師資比較緊張,導致學生的德育教育無法順利開展。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學校的建設應該符合國家教育的基本要求,像圖書館、操場等學生豐富自身內在和提升外在的教學設施應該是每個學校必備的條件之一,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所管理地區的學校情況加強了解,幫助學校進行改善,加強農村教育工作者的吸收,從而保障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2]。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學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才能促使國家的未來更好地發展。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而言,情況比較特殊,德育管理工作的開展確實存在一定的不可抗力的因素。這也就意味著農村教育工作者要學會面對這些困難,通過不斷的實踐創新,改變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中可以改變的地方,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在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關注,明確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使農村學生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成為祖國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