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吳屯中學,福建武夷山 354300)
體悟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性,需要學生自己去感知、去理解,完成課堂知識的自然生長。長久以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一直以“說教式”教學為主,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學科知識,缺少課堂學習的主動思維,嚴重限制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應加快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積極推進體悟教學模式的滲透應用,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從而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情感。
創設體悟教學情境是建構體悟教學模式最基礎的方法之一。教師應運用多種情境創設手段,營造輕松的體悟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境感知效果。
教師結合課時教學的主要知識創設體悟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交流、討論,建立課堂知識的初步認知,形成課堂學習情感,進而為課堂核心內容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應減少情境內容的思維干預,在精選情境素材、搭建情境內容與課堂知識有效鏈接后,采取問題啟發、任務驅動等簡單方式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1]。教師要給學生的體悟學習留出充足的課堂空間,使學生能夠結合情境感知,提煉出關鍵信息,從而主動投入到后續內容的學習中。
例如,在“深深淺淺話友誼”的教學中,針對初中生不懂得如何拒絕朋友的不合理請求,容易陷入交往困境的問題,教師創設了三種不同的情境內容。情境1:小明的學習成績不太好,為了避免期末考試“考砸”了被家長懲罰,請求朋友幫助他作弊。情境2:小剛在足球比賽中和對手發生了矛盾,比賽結束后找到幾位朋友要去“修理”對手。情境3:小紅打掃衛生時不小心把污水灑在了同學的課本上,剛好被朋友看到,小紅請求朋友為自己保密。三個情境內容包含了初中生經常會面臨的交友困境。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境輔助下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實際,形成相應的學習情感,感知其中的“友誼”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課堂學習概念,激活學生課堂學習的內驅力。
體悟情境的創設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果教師一直采取單一的情境創設手段,也會造成學生審美疲勞,從而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教師要豐富體悟情境的創設切點,提高情境教學的趣味性和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不妨靈活運用信息手段優化情境創設效果,通過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數字化資源,引發學生情境學習的情感共鳴,推動學生對情境內容的認知理解,引導學生逐步將所學知識內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質,使學生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體悟情境,能夠使情境內容更加豐富,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2]。例如,在教學“愛在家人間”相關內容時,對于正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來說,教師空洞的語言講解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產生抵觸心理。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演繹情境內容,展示《時間都去哪了》歌曲MV,展現一個家庭從孩子出生到父母老去的數十年變化,配合溫馨感人的歌聲,充分彰顯了家人之間濃厚的親情。學生觀看后深受觸動,幾位初次觀看的學生還流下了眼淚。教師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平復心情,然后再切入課時教學內容。此時,學生課堂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認真聆聽教師講解的課堂知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在學生體悟學習過程中提供必要的點撥指導,凸顯課堂教學主線,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合作學習的指向性和針對性,幫助學生掌握體悟學習的一般方法。
體悟教學模式下,學生占據著不可動搖的課堂主體地位,但初中生的認知思維能力還存在局限性。在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必要的課堂指導,使學生明確課時學習的核心問題,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意志。教師要提高體悟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交互效果,設置更多課堂表達環節,讓學生主動表現自主閱讀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得到的收獲。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做好體悟教學的“撥亂反正”,將學生課堂學習思維始終集中于核心問題的分析和解答中。
在教學“情緒的管理”中有關考試前緊張情緒管理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先留出5 分鐘左右的課堂時間,讓學生通讀、略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生自主閱讀結束后,教師提出課堂問題:通過閱讀,你覺得本節課我們要弄清哪些問題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研究內容:“要弄清緊張情緒對考試的影響”“弄清緊張情緒的管理方法”“弄清如何把握緊張的‘度’”……教師記錄整理學生的回答內容,梳理這些研究方向的思維脈絡,組織學生獨立思考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并表達自己的研究思路。教師通過適時地體悟點撥、整合本課時的核心問題,為學生課堂學習指明方向。
合作學習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落實體悟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教師積極組織各類合作學習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認知結構的片面性,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3]。教師要明確自身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定位,將更多的教學關注點放在合作課題創設上,使活動課題難度能夠精準投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體悟學習成果,并和小組成員一起探究學習課題,進而從不同角度建構學習內容的認知理解。
例如,在“美好集體有我在”的課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以班級近期參加的校園運動會的表現為切入點,提供了本班級在運動會中各項目取得的成績,讓學生小組討論班集體能夠取得優異成績或沒有取得滿意成績的原因所在。合作學習選擇的教學素材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因而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高漲,從集體和個人兩個角度提出了很多想法。在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把學生的回答內容歸納到“集體”“個人”的表格當中,借此引入集體與個人的關系,說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團隊精神、形成合作意識。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內心需求,設計角色扮演、辨析競賽等多種形式的體悟活動,增強學生體悟學習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印象,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能夠將學生代入特定的人物角色中,使學生深刻感受不同人物的情感變化、理解角色人物的心理歷程,幫助學生順利內化課堂學習內容,提高體悟學習效果。角色扮演活動的內容選擇既要與授課內容密切相關,又要體現出多樣性。教師可投放正、反兩面的多組素材內容供學生選擇,使各小組成員都能選到自己感興趣的表演內容,提高學生表演活動的參與效度,也能通過正反對比增強學生的直觀體悟,進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師生之間”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悟到教師教學工作中的良苦用心,教師先讓幾位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嘗試到臺前進行教學,完成后讓學生談一談當教師的感受。接著,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個“劇本”,分別涉及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問,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交頭接耳,不認真聽講;學生在課堂上頂撞教師等不同場景。各小組自由選擇表演內容,完成角色扮演活動。在活動最后,教師再次組織學生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有了真切的表演體悟,學生表達內容更加真誠,充分認識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辛勤付出,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變得更加欽佩、尊重教師。
教師利用初中生喜歡競爭的心理特點,開展一些思考辨析類的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將體悟學習成果充分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學生的是非觀念[4]。思考辨析類活動多圍繞某一具體的事件和問題展開。教師選擇活動素材時,可以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把學生感興趣的時政事件、新聞熱點帶到課堂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及時性。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整理一些與法律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事件,讓學生判斷、評價當事人的做法,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初中生的辨識能力還不夠成熟,面對生活中很多不合理、不合法的現象,會在身邊人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認同”這些行為,從而形成錯誤的行為認知。例如,“闖紅燈過馬路”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違法行為,但有些學生早已接受和認同了這一現象,認為這種行為最多只能算作不文明行為,達不到違法的程度。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隨著辯論的深入,一直以“小事情不算違法”“法不責眾”作為“擋箭牌”的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倒戈”到了另一組。法律知識的生動性相對較弱,教師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用辯論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夠使枯燥的法律知識變得更加鮮活,使學生認識到法律每時每刻都在保護著公民,從而養成自覺遵法守法、嚴格要求自己的生活習慣。
體悟教學模式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著很高的契合度,能極大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價值觀念塑造等都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教師要正確解讀體悟教學模式的理念內涵,把體悟教學模式作為日常教學的常用手段,利用體悟情境和體悟活動優化課堂知識演繹效果,為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提供豐富的課堂機會,從而真正實現“在活動中體悟,在體悟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