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仁 臨潭縣城關第一小學
當前,由于農村成年人外出務工,大量兒童滯留農村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身心得不到有效的照顧和關愛,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如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是當前農村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
1.縱容型。主要表現在行為上的放任自流和不受約束,這類孩子由于父母忙于掙錢,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孩子的教育、成長無法關心和顧及,使孩子變為“早熟的大人”,所有行為孩子自己說了算,天長日久孩子變得我行我素。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被寄養在臨時監護人家中,臨時監護人往往起不到監護作用。一旦離開了臨時監護人,他們的行為放縱、毫不節制、放任自流。
2.溺愛型。很多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由祖輩看管。由于老人更疼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特別的“關愛”,對于孩子的任何要求一律滿足,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做要求,出現了問題往往是縱容。在外務工的父母偶爾回家,面對孩子內心會產生愧疚感,于是不顧自身的經濟條件,往往對孩子采取不當的物質補償方式,體現自己對孩子的愛,孩子的要求輕易就得到滿足。這種行為誤導孩子的認知,這種愛的方式逐漸使孩子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缺失親情型。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個性心理上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就可以解決的,全社會應該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和臨時監護人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外出的父母要經?;丶一虼螂娫捙c孩子溝通,交流感情。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系,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及發展變化動態,與學校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至于使家庭教育出現盲區。二是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但切忌過度的物質滿足。過度的物質滿足容易讓孩子產生無節制的攀比心理,導致錯誤的價值觀形成。三是父母可以根據在外打工的實際情況為子女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如利用假期將子女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生活,開闊孩子視野,體會生活的艱難。如果條件允許夫妻當中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
2.學校教育方面。一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F在各鄉鎮學校及村小都有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制度。每一學年開始各中小學校要將學生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登記,建立“留守兒童”詳細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二是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調派專職心理教師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政府及社會方面。一是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進城務工人員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政府開辟就學“綠色通道”,使其享受到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二是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留守兒童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會聯系起來,建立長效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保證。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