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葉瑞 秦安縣第一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研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主動經歷世界,從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師提供的環境中主動地觀察和嘗試探索、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但筆者發現,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存在著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如,探究材料無層次性,探究結果缺乏驗證等。怎樣改變這種現象,提高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把握幼兒身邊的科學現象,尊重個體差異,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民主、開放的探索環境,使每一位幼兒都能體驗到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例如,對早晨的大霧、冬天的霜凍、雨后的蚯蚓等,應及時引導幼兒觀察、探究。又如,當幼兒發現圓珠筆的筆尖可以摁出來、收進去時,會產生好奇心,會拆開一探究竟,此時,成人不能責怪孩子拆壞了筆,應給予鼓勵、幫助,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索筆尖伸縮的原理。
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教師要為不同發展層次的幼兒適時提供指導。比如,在“轉動的樂趣”一課學習中,幼兒要探究如何使兩個物體結合后轉起來,但是要想使多個齒輪同時轉動,對積木的拼插緊密度有很高的要求。面對動手能力較強的幼兒甲,筆者只是鼓勵他自己摸索,而一旁的幼兒乙似乎還不明白怎樣才能通過兩個物體的結合使齒輪轉起來,筆者及時對其進行啟發性的提示:“想一想,你往水里加糖后會怎么辦?”他聽完后,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快就找來了杯子和筷子,并不停地攪動杯中的水,看著不斷轉動的水,他開心地笑了。
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探索未知的基礎。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給幼兒提供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感知過的材料,引發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欲望。比如,在開展科學活動“奇妙的口袋”時,筆者給幼兒提供了一個柔軟的、袋口能收縮的小布袋,并在袋內放入幼兒一日生活中常見且氣味較強、觸感較明顯的物品,如,蘋果、鈴鼓、毛巾、玩具車、刷子等,引導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感官感知、猜測布袋內的物品,并交流探究活動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為了從多方面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教師必須拓展探究空間,為他們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操作材料。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一方面,筆者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所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讓幼兒自主選擇、運用材料,努力使操作材料蘊含科學元素,準確地為活動目標服務。
有趣的導入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引起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可以引導其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導入活動必須形式多樣,比如,魔術導入、游戲導入、謎語導入、實物導入、情景導入、外出參觀和動手操作等。當然,采用何種形式,要根據具體的探究內容來定。例如,綜合活動“春天來啦”,可以采用“外出參觀”的形式。教師帶領幼兒走出教室,引導他們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感受春天的季節特點,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除了重視導入形式外,教師還要設計貼近幼兒實際的探究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流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合理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問,引導幼兒大膽表達,使其能夠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科學知識,豐富自身經驗。
幼兒在進行科學實驗操作時,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令人哭笑不得。其間,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幼兒,而是要鼓勵他們大膽設想、大膽實踐,幫助幼兒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對幼兒的表現要及時、準確地評價,還可以引導幼兒互評與自評,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及利用物體等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并比較物體之間的異同,由此初步認識他們周圍的世界。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實驗過程。例如,在用紙運送物品的實驗中,教師的一句“某某成功了”,可能會使其他幼兒急切地用手而不是用紙來運送物品,從而導致實驗結果不真實,探究效果不佳。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關注幼兒開展科學實驗的過程,要指導幼兒以正確的實驗方法與態度進行探究,允許實驗結果的多樣性,要讓幼兒大膽地、主動地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只有重視幼兒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探究活動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