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瑛 瓜州縣第一中學
“學、議、導、練”教學模式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可落實高考目標。但使用這種模式時若背離了語文的本質,只注重活動的質量,也許會出現學生、老師都很開心,都很投入,“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是課后一問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因此,教師應從語文的本質這個角度出發,運用好“學、議、導、練”的教學模式,實現事半功倍,兩面受益。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還課堂于學生,變“教師為本”為“以學生為本”,只當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每一篇語文課文的教學目標大概就幾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三維目標。我們學習語文的目標可以說就是培養學生做人、生活、工作的能力,所以課堂上教師應做引導者,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時間的主角。
然而,學好語文不能靠臨時突擊,要靠平時基礎知識的掌握,多積累、多歸納,從而做到“厚積薄發”。但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范疇。比如,在教學《勸學》時,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練習冊,搞清作家作品,認會疑難字詞,明白課文大意,基本會口頭翻譯全文,讀后有所感受,然后按中等學生解決問題的速度測算時間,在測算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整個學的過程學生奔著同一個目標,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總結感受的過程。“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既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完善與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養成。”這一階段側重于積累以提高語文素養,入口是讀,訓練讀說能力。解決知識與能力問題這個階段,耗時一般在一堂課的三分之一左右,瞄準的是字音、詞語、重點句子的積累和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靜。實踐中,許多教師深入下去,進行個別指導,聲音不小,為一個干擾了全班學生,得不償失。因此,放手讓學生自己學是關鍵。
討論分生生討論和師生討論。討論中不講“師道尊嚴”,注重“平等、和諧、民主、互動”的師生關系。學生在自學中學,討論中學,練習中學,教師引導中學;教師在教中學,在教中悟,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不將個人感悟強加給學生。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變傳統的“聚焦式”的教學為“立體型輻射型”的教學,課堂上注意營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活力都涌動起來。
這個過程是為了實現整堂課的教學目標,在設定問題時要抓住一個“趣”字來激發學生思維;抓住一個“情”字來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抓住一個“疑”字讓學生自主突破難點;抓住一個“悟”字來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這里的“趣”“情”“疑”“悟”都要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出發,換一種方式,訓練學生的閱讀、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課堂會散。學生沒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問題永遠會成為問題。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南轅北轍,走彎路。讓學生參與到同學間、師生間的討論、探究,從語感培養,知識的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思路等方面入手訓練,讓學生在討論中借鑒別人的學習經驗,探索適合自己風格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引導一定要變“知識傳授”為“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質”。引導中抓住一個“度”字來啟迪學生的求正、求真的科學態度。引導中教師需把握課堂進度,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教學目標的實現,但不能導而授、導而主,變成老課堂。引導大方向,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讓課堂變成辯論會。這里面設計時要把所有的能力訓練瞄準能力的提高,課堂上不以“定論”論高低,但要一切為了能力的提高。
練習是鞏固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格外重視。練習主要是抓住一個“精”字來強化提高,無論是課堂學習效果訓練還是課后鞏固訓練,都要上升到強化提高的層次。每一個題目都要選擇最佳的訓練形式,做到一次練習便可掌握一種解題思路,解決一個高考考點的突破。因此,進行有針對性的“精”訓練,能節約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閱讀和積累。
以上“學、議、導、練”四步走教學模式,好處在于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每節課每個環節都瞄準能力的提升,只要在課堂各個環節的設計中,不忘教學初心,精心設計,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素質教育和高考目標都會圓滿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