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樂樂 鎮原縣三岔中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與人們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現代社會,不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就無法從容地進行生活和工作。在如此大背景下,計算機課程已經成為學生們各個學習階段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然而,在高中階段,由于高考帶來的巨大壓力,學校和學生都對計算機課程不夠重視,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中,最終使得計算機教學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階段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的熱情,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呢?
現行的計算機類高中教材是結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和社會需求編寫的,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學生的發展,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程度和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不匹配,導致部分內容陳舊,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正常的教學計劃以外,可安排一些和學生生活相關的新技術的內容,或結合這些新技術來講授課本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的意義。比如,在講到操作系統的時候,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內容講DOS、Unix、Linux等操作系統,由于學生都沒有接觸過,難免會感覺比較陌生,聽起來當然沒有興趣,這時,教師就可穿插一些手機系統的知識,讓學生明白人們時刻不離手的手機是如何工作的;在講到應用軟件的時候,可以介紹一下手機APP的開發和使用,讓學生從技術層面了解自己常常使用的軟件。
計算機教學分為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操作教學兩個部分,理論知識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知識的著力點,兩者都要兼顧,且不能有所偏頗。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硬件條件和教師認識的限制,導致學生只了解教材上提到的知識,實踐能力薄弱;也有的教師為了省事和突出教學成果,把所謂“沒用的理論知識”避而不講,只讓學生學一些實用型的東西,最終導致學生只學會了一些簡單操作,但并不了解背后的知識原理,造成了一知半解的現象出現,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在理論課結束后,安排不同節次的實踐課,讓學生通過實踐體會理論知識的精髓和用途,這樣的教學形式才不會讓學生成為只會背書本的書呆子,或按部就班的“操作工”。
學生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因為在高中階段計算機方面的內容沒有來自高考的壓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花費的精力比較小,一般都是循規蹈矩地講課,很少會費心地進行層次化教學。但如果不加區分地安排統一的教學內容,則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不利于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好的教學理念是不分科目的,在計算機課的教學中,同樣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教師在根據教學大綱制定統一的教學要求的同時,還要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形成個性化的教學要求,不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不逼迫學生發展,讓其在自己的能力舒適區內學習知識,這樣學生們才能學得輕松,學得有興致。
在現代社會,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總是超乎人的想象,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作用的信息技術更是如此。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給予他們應有的自主練習的機會,實現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甚至完成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創新和創造,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啟發他們多動手動腦,自主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并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向書本以外的世界擴展,進行創新性的發展。
我們常說“愛屋及烏”,在很多學生心里,任課教師和所學課程也有著這樣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沒有太深的師生之情,對這門課也可能就沒有向往之情。因此,要想吸引學生對計算機課的關注,教師就不能存在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的心理,而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帶動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好課程知識。為了課堂的高效和質量,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熱點新聞,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這樣不但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還能加深學生對計算機領域的認知。
總之,要想在高考的緊張氛圍中為計算機課程爭取一席之地,教師就要想盡辦法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這樣才能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基礎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化信息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