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德 武威市涼州區教育局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框架結構、內容立意等方面進行了調整,這種調整是根據時代發展而作出的改變。其更加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體現,以及學生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課教師該如何把握教材,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以下幾點。
教師吃不透教材,就無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不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較之以往的政治教材有了大的改變,在中小學思政課銜接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教材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還注重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并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教師還應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內容的有效融合,如,通過歷史人物與事件的介紹,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數學史的引入,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幾何、代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等??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許多內容都與學生所學的知識相關聯,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教師應將這些內容系統地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道德與法治課同其他課程一樣,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要提高其教學效率和影響力,教師就不能泛泛而談,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知識的新鮮感和探索欲。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體驗和認識這門課程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只有學生學會運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在教學“發現自己”一課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自己在現實社會中是怎樣的一個人,哪些行為符合學生的身份,哪些行為與學生的身份不一致,然后對照課本上的內容,明確怎樣做才是一個有良好行為準則的學生。隨著新媒體和網絡的發展,很多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觀念、行為在學生中大行其道,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讓學生走進社會汲取正能量,通過教材內容影響學生,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互聯網的發展,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大千世界、知曉天下大事,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著重要影響。一方面,他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另一方面,他們又崇拜一些缺乏正能量的“網紅”,很難區分何種行為是正確的,尤其是一些剛步入中學的學生,他們的思想觀念在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小學階段,對社會上各種行為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也許他們能意識到某些行為是不合理的,但找不到反駁這些不合理行為的理由,他們不知道到底如何去做。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和多媒體的積極引導作用,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等形式設置場景,讓學生開展學習。如,在學習“交友的智慧”一課時,教師可以制作視頻課件展示某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引導學生明確正確的交友觀,把握交友的原則和尺度。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任何一個人要想獲得社會的認可或在社會中實現更大的發展,良好的品行是必不可少的,但良好的品行并非通過一個科目的學習就能形成,只有多學科配合、多途徑教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學科知識相互滲透、融合,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當今社會已不再封閉,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把握多學科的特點,將更多的內容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在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學習中汲取養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多學科之間學會對話、學會歸納。這樣,教材的開放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還能使學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當然,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教師要積極地探討總結教材的特點和教法、學法,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使教材的特色更好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