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隴西縣首陽中學
班級授課制是現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這一基礎上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共性就是側重于整齊劃一的教學,在工業化社會,這種教育形式也比較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趨向于多樣化,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多種多樣的勞動者,這就要求現代教育向個性化教育方向發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實施個性化教學,需要探索出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學模式。目前,一些教育專家、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線的教師都在這方面進行相關研究與探索。諸如“分層次教學法”、“分組討論教學法”等。本文具體談談中學信息技術“分層—協作”教學模式的運用。
“分層教學,小組協作”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生個別差異,以學生的相互協作和“多方面獨特發展”為教育取向而設計的教學形式。從教育教學理論上說,“分層-協作”教學模式的教育觀點打破了過去的的人才觀,主張人才結構的多層次、多樣化,使受教育者能“各得其所、各有發展”,這是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大背景的。著名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曾經指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現有的和潛在的兩種水平,它們之間是“最近發展區”,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不同層次的差異出發,才能不斷地建立新的發展區。
從信息技術學科來看,學生對計算機技術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對文字處理、編輯排版類的信息技術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極大興趣;有的學生對畫圖等形象性思維活動突出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感興趣;另一些學生則對計算機的設置、程序的設計等方面偏愛;還有些學生受以往學習環境的限制,對計算機可能還知之甚少。所以學生的差異非常大,如果采用傳統的統一的教學方式,顯然達不到教學效果,也違背教學規律,而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可以解決這些矛盾。計算機網絡教室通過學生機的瀏覽器訪問教師服務器的教學資源,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訪問學習網站、答疑、排除問題和監督控制來實現其主導作用。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和網絡之間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學生與網絡、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教師與網絡相互之間的協作構成了一個個教學環節,從而完成統一的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注重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的教學策略—"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從信息技術教學目的出發,針對每一節課的教學要求,設計一項學生的作業,作為學生自我學習并完成任務,這是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訓練與接受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技能結構。如學習Windows"畫圖"程序的使用,為學生安排自己完成相關圖畫作品的任務;學習文字輸入和Windows“寫字板”時,設計寫作自我簡介文章的任務等。
其次,針對學生知識、技能水平的差異,采用分層次教學。將授課班按學生水平分為高低A、B兩組。對A組(大多數的學生)的教學任務提出基本的要求;對B組(程度高的少數學生)的教學任務提出較高的要求。例如:在學習Windows窗口操作時,A組學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窗口操作技能(基本的鼠標操作);對B組學生要求在熟練地掌握了鼠標操作的基礎上自己學會鍵盤快捷鍵的窗口操作方式。
最后,滲透“合作”與“協作”的教學方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如A、B組)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作業任務,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例如,對于Word文字處理部分的學習,在設計好自己動手制作“板報”的作業任務之后。方面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完成(分組時一方面要求自愿,這樣可以保證協作的效果好;另一方面要求A、B組盡量搭配協作,這樣可以促進能力較差學生的進步。)另外,要注意將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布置在教師服務器的學習網站中,學生通過學生機的瀏覽器可以隨時看到任務要求。對完成任務的相關學習資源要不斷充實完善,這樣,學生可以從網絡中獲取其他延伸知識。
總之,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的"分層-協作"教學模式不僅僅意味著給不同的個體提供不同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能使有不同特點的人得到不同的、有特點、有個性的發展??梢哉f"分層-協作"教學有目的、有層次性地使每個人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完善,最終成為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