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昊廷 龍海波 博士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社區商業是城市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便民、利民為宗旨,通過各種商業業態和服務功能的集聚,提供居民日常所需商品和服務。社區商業最早源于20 世紀50 年代的美國,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目的性。 國內學界關于社區商業研究的重點在三個方面:第一,關于社區商業開發模式。通過對美國、新加坡等國外模式的借鑒,促進國內社區商業的發展。夏羿(2019)、靳晶晶(2018)、路紅艷(2017)通過對國外社區商業開發模式的解讀,探索適合我國的社區商業模式。李炅之(2010)對鄰里中心這一開發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第二,關于電商對社區商業的影響。路紅艷(2017)指出要把握“互聯網+ 流通”契機,通過管理機制創新來促進社區商業供需對接。徐印州(2016)、郝艷婷(2019)等重點闡述了電子商務對社區商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提出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社區商業的轉型升級。第三,關于社區商業的組織和社會價值。靳晶晶(2018)、徐印州(2016)等提出在社區商業開發過程中要注重社區商業的公益性質與商業性質的結合。
“十三五” 規劃提出,“要推進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動傳統商業加速向現代流通轉型升級”。對此,社區商業在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迎來了迅猛發展的新機遇。隨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了當前時期的主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既是社會建設的宏偉目標,也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茖W推進社區商業,有助于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與人民群眾生活需求密切相關的城市社區商業也呈現出新特征,對此本文從不同的維度考量了這一時代背景賦予城市社區商業的變化和影響。
根據居民消費圈在地域、形態、規模和服務人口的特點和差異,社區商業的類型從級別上越來越小,占據的空間越來越小,輻射半徑和服務人口也逐級遞減。在商業業態方面,其分別以大賣場、標準超市、鄰里中心和便利店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第一,社區商業中心。一般以大賣場、購物中心等大型商業設施為核心,設置各類專業店和休閑娛樂網點,商圈半徑約3 公里,服務人口約10-20 萬人;第二,居住區商業。一般以標準化超市賣場、菜市場為核心,配套其他生活服務網點,商圈服務半徑約1.5 公里,服務人口約3-5 萬人;第三,鄰里生活中心。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設置商圈半徑0.5公里,服務人口約1-1.5萬人;第四,街坊商業。一般以便利店為核心,同時設置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商業便利服務的業態,這一商圈半徑最小,約為0.2公里,服務人口約4000 人。受我國城鎮化推進區域不平衡的影響,社區商業的等級結構也因城而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普遍具備完整的社區商業等級結構,小城市因城市規模、人口規模的影響,社區商業內部等級結構與大中城市有所不同,鄰里中心在小城市中并未完全普及,社區商業中心、居住區商業和街坊商業三級結構在小城市則比較普遍。
需要指出的是,商業等級結構隨著商業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其受宏觀政策、市場、運營管理、區位等因素影響,社區商業中心也在發展中升級或沒落,從而實現了新的等級結構和空間布局演變。例如,不少社區級商業中心通過多年的運營管理,升級為區級商業中心,其不僅僅服務于周邊社區范圍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是在城市商業等級結構中承載了更多的作用。
社區商業中心以社區購物中心為核心,多種商業業態相結合,統一運營管理,并與新鎮建設相結合,實現同步發展交通樞紐。以上海市為例,位于上海市長寧區的百聯西郊中心十分典型。這類社區商業中心一般位于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外圍,中等城市的城區街道的節點位置,小城市的居住小區集聚區。社區商業中心多呈組團型分布,大型超市和主力店一般配置在同一建筑之內,與居住小區有明顯的距離,餐飲、娛樂、服務等配套商業建筑與之圍合構成商業綜合體。
居住區商業以標準化超市為核心,結合周邊商業街等商業服務設施。這種空間模式較社區商業中心更為普及,在城市居住社區比較密集的區域,圍繞超市和主要的商業道路,呈街區型分布。以上海市為例,位于上海市徐匯區的田林路比較典型,沃爾瑪作為標準化超市,配合田林路商業街區,構成居住區商業中心,滿足了周邊田林一村、田林二村等多個居住區居民及周邊產業園區職工、高校學生的商業需求。
鄰里中心立足于 “大社區、大組團” 進行功能定位和開發建設,其源自新加坡,鄰里中心為獨立建筑,將商業功能和公益功能結合起來,一般空間形態為社區內部組團狀,典型的新加坡鄰里中心設置35 個商店、2 個餐廳、1個超市、一個菜場,另外還有ATM 取款機、社區診所、托兒所等服務設施。這種類型多布置在城市新城區,國內以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最為典型。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建設17 個鄰里中心,鄰里中心以建筑群形式布置在獨立地塊內,有便利的交通,每個鄰里中心服務兩萬左右人口。
街坊商業是最為普遍的社區商業空間形式,因發展不平衡其沒有固定的空間布局形式。街坊商業多呈散點式布局,一般為社區底商,商業業種包括便利店、飯店、中介店、水果店、藥房等。
電商改變消費者行為習慣?;ヂ摼W電子商務的普及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隨著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其促進了個性化消費的出現,也刺激了生產方式的轉型。電子商務改變了社區百姓的購物習慣,其通過 “遠程下單” 的方式實現了服務上門。同時,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方式的普及使得網絡購物對傳統的實體商業帶來了極大沖擊,原先風靡一時的線下電腦城被京東、蘇寧易購等線上電商平臺所取代,實體百貨一度成為網購商家的試衣間。互聯網電商的普及讓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時多了一種選擇,其催生出了 “懶人經濟”。社區商業以便民利民為主要目標,因此在面對電商沖擊時需要及時進行升級轉型,從而避免在互聯網大潮中流失消費者。
社區商業選址影響的弱化。傳統的社區商業對于區位要求很高,其一般會考慮消費者的可達性,與目標消費者保持較近的距離是商業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但在電子商務的影響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首先會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進行商家對比,之后通過快遞送達的方式購買日常所需的商品,這種消費模式的流行弱化了選址對于社區商業的重要性,商業區位的比較優勢在互聯網進程中日漸式微。
“互聯網+ 社區商業” 大勢所趨?;ヂ摼W的影響無孔不入,作為最親民的商業類型,社區商業與互聯網的結合發展是大勢所趨?;ヂ摼W的優勢在于其能夠覆蓋足夠范圍的信息化盲點,并通過線上數據與線下服務的有效對接構建完整的商業鏈條。一方面,傳統的商業超市開始深耕電商領域,抓緊應對電子商務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開始將戰場轉移到社區。阿里巴巴2016 年推出了盒馬鮮生超市業態,其完成了對線下超市的重構,消費者只需手機下單,商品30 分鐘內便能送達。而京東則在2018 年推出了7FRESH,以角逐生鮮超市市場。
社區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便利性,這種便利性有利于社區商業做好服務的 “最后一公里”。根據社區商業便利性的要求,消費者步行5 分鐘可到達便利店,步行10分鐘可到達超市和餐飲店,騎車15 分鐘可以到達社區購物中心,因此,專家將此總結為 “51015”。對比網購下單到收貨少則半天多至四五天的等待時間,社區商業實現了出門即達,對于生活中的急切需求,選擇去社區商業中的超市便利店,仍然是很多消費者的不二選擇。社區商業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可體驗性。社區商業的優勢即網絡消費的短板,消費者無法通過網購體驗實體店內的服務,例如消費者不可能在網上進行美容理發,雖然網絡外賣能夠送餐上門,但消費者獲得在餐廳就餐的愉悅感。因此,社區商業需注重消費者體驗這一環節,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從而形成電商無法企及的比較優勢。
社區商業功能業態業種復合化趨勢明顯,餐飲、休閑比例在逐漸增加。隨著社區商業的發展,單一形態的商業網點逐步被市場所淘汰,更為多元化的商業業態層出不窮。在創新浪潮的影響下,消費者對于業態的需求也進一步得到細分,各種綜合醫院、??圃\所、萌寵體驗店、電玩體驗等新型業態逐漸出現,其進一步提升了社區商業品質,這也成為了社區商業新的賣點。社區商業業態不斷實現更新換代,從而更加貼近了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上海為例,陸家嘴板塊的萬有集市對傳統的 “菜場” 進行了創新。該集市的一樓是菜場,菜場內的菜品實現了源頭可追溯,可以通過掃碼實現線上訂購。二樓有中央廚房、咖啡館、早教中心、理發館、健身房等,消費者既可以在這里吃飯喝茶,也可以健身帶娃,這也正是其取名 “萬有” 的原因。萬有集市以周邊居民的日常需求為出發點,通過深挖客戶需求,做好配套服務,獲得了居民的認可。
2006 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和支持各類組織、企業個人開展社區服務,實現服務模式的創新,推動社區商業體系建設。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商業已成為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 “十九大” 報告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從而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其中包含了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指導意義。社區商業作為非公企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的應有之義,發展社區商業越來越受到基層社區治理的關注,其成為一項提高民生福祉、增強社會服務的系統性基層治理工程。
社區商業以營利為目的,同時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作為基層治理中服務居民的重要工程,社區商業不僅可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同時對居民所在社區的經濟發展和就業有支持作用。社區中企業通過經營與提供購物、家政、餐飲、維修等社區服務,并通過社區服務逐步發展便民的服務網點,各級黨政部門則可以根據本地社區的特色和居民的需求引進不同的服務網點,例如連鎖店、標準化的菜市場等,實現社區服務的專業化。蘇州鄰里中心、萬科“四菜一湯”等社區商業通過理念創新和企業化運作,配備了社區食堂等社會服務功能,逐步形成社區、社交、社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商業空間。此外,城市各級黨組織引導企業主動承擔責任回饋社區、反哺社區,在志愿服務、助學助貧、居民就業與社區各類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與社區的黨組織和社區中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其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主體形成互動連幫。
社區商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商業管理人員進入社區之中,其是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之一。一方面,很多企業家或個體戶加入到街道黨工委或者社區黨組織中,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擔任社區的居委會委員、居民區黨總支委員等,這加強了社區商業負責人在基層治理中的話語權。2020 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城市的社區商業以服務社區群眾為己任,勇于擔當,為諸多居家百姓提供商品送貨上門服務,同時承擔快遞的臨時接收,其在極大方便群眾的同時,也為社區黨組織分擔了不少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家或者個體戶作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為社區服務,提升了社區的服務質量?!凹t色物業” 就是黨建引領下的產物,其通過在物業企業建立黨支部,發揮黨組織優勢,從而起到了發揮物業服務功能和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的雙重作用。
社區商業在做好正常商業活動的基礎之上,堅持社區黨政部門的引導,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營造和諧的社區氛圍,陶冶社區居民的情操,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和諧社區精神建設。社區商業通過協助社區開展廣場舞、書法、歌唱比賽等活動,支持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其通常通過冠名來開展活動,一方面對企業進行宣傳,另一方面通過活動獲得社區群眾的認可。同時,社區商家也可以參與文明單位的評選為社區提供 “正能量”。從2005 年起,我國開始進行全國文明單位的評選,社區商戶可以參與文明單位的評選活動,通過文明單位評選的激勵作用,倡導企業和社區群眾誠信文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和諧社區建設。社區商業的發展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非公企業作為主體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之中,有助于進一步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進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