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銀
(福建省建甌市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建甌 353100)
識字是小學生開始接觸語文課程的第一步,也是為之后語文課程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一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特別重視漢字構字規律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改進識字課程的教學方式來幫助一、二年級學生多識字。識字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引導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而不應只局限于認識某一漢字。字理識字這一方式抓住了漢字的結構和規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漢字,提高識字的效率和有效性。
字理識字教學是指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和結構,引導學生分析漢字的特點,運用漢字音形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即通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的分析,運用直觀、聯想等手段進行漢字的識記。相較于傳統的漢字教學方式更強調對于漢字的理解和分析,更能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字理識字教學的優勢是通過對字形的記憶理解,來加深學生對漢字偏旁部首的理解,減少了學生在辨字中出現的錯誤。同時通過對漢字的分析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提高識字能力,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現階段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字理識字這一新型的識字教學方式被廣泛應用,它打破了傳統的通過機械的講解和反復訓練,讓學生達到“熟能生巧”的學習漢字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同時通過理解不同造字方式來提高學生理解漢字的質量和水平,為學生之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由于部分語文教師專業的漢語言知識技能欠缺,他們在識字教學中字理意識不強,導致教學效率不高。同時由于學生自身忽視漢字學習的嚴肅性而不會去主動理解漢字的真正含義,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字理識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
通過分析字理識字教學的運用現狀可知,字理識字作為一種新的認字教學方式,運用于第一學段識字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進而提高識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教學第一學段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字理識字方式的重要性。通過研究這一方式的實際運用并結合第一學段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以最大化發揮字理識字法在教學中的促進作用。那么字理識字這一方法在第一學段識字教學中要如何科學運用呢?
2.1 引入字理要準確。字理識字承載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因此教師在引入字理過程中要注重嚴謹科學,不可信口胡謅,如果教師不具備專業的漢語言學科技能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嚴謹運用字理識字法,可能會對漢字教學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面,提高自身運用漢語言專業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模糊不清的地方要查找可靠的資料,確保資料的準確性。
2.2 選擇字理要適用。字理識字是針對第一學段學生進行漢字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合理運用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認識漢字的效率以及質量。它可以被用于生字教學的多種方面,字理識字適用于哪些內容教學呢?
首先是適用于偏旁部首的教學。新課改明確提出要將偏旁部首的學習作為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的重要內容。偏旁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單位,其中部首是特殊的偏旁,對于漢字有字形歸類的功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漢字偏旁部首的含義,展現偏旁部首背后的歷史演變過程,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漢字的由來。學生掌握偏旁部首的特點和含義可以幫助其提高認字的速度和猜字的能力,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其次是獨體字的教學。獨體字,顧名思義是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它是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不開,從圖畫演變而成。它在第一學段教材中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必須重視。獨體字可分為象形字和指事字,其中象形字在造字之處比較接近于圖畫,后來逐漸演變成字,例如“日”“月”等,這類字由于有很強的表意特征,因此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還有就是指事字,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法,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例如“末”、“未”、“刃”等,“未”和“末”就是由木延伸出來的指事字,而“刃”是由“刀”這個象形字加上一點,這一點就是指刀最鋒利的地方。
最后是表意特征明顯的合體字。第一學段語文課本中出現的合體字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較為簡單的漢字,通過學習這些漢字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其認字數量。由于這些漢字結構簡單、表意特征比較明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字理識字方式往往能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效。字理識字可以更為生動形象地向學生解釋漢字的結構和意義,相較于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字理識字可以更好理解漢字,感受漢字的魅力,從而加深對漢字的理解記憶,有效的避免學生在辨字以及實際運用中出現的書寫錯誤,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質量。
2.3 講解字理要適度。教師在進行字理的分析講解時要遵循適度原則。即講解字理要充分考慮第一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來進行選擇,做到字理的講解可以真正為學生所理解,而不是讓學生聽講之后還是一頭霧水,那樣會導致字理識字教學的意義只流于表象,而不能對教學起到實際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根據不同漢字結構的難易程度等進行分類,以此確定講解的內容。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天地人》一課中“人”字時,這個字結構簡單,教師就不必進行過多解釋。而對于結構較為復雜漢字如《升國旗》一文中的“旗”字,教學時可以通過出示起源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參考字理識字的運用原則,通過改進識字教學方式來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下面主要分析如何提高字理識字在第一學段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性。
3.1 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1)圖解法。研究表明學生受到圖片的吸引往往會高于文字,因此教師在分析講解漢字時要注重運用圖解法,通過圖解法可以更為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漢字的本源。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象形、指事和會意字。例如教師在講解一年級上冊《日月明》一課中的“木”和“林”兩字時,就可以把它們進行結合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圖解來向學生先講解“木”的含義,再結合圖片進而理解“林”的含義就是理解喬木叢生,成為樹林,從而更好理解漢字的含義。
(2)聯想法。聯想法也是字理識字教學中的重要方法。聯想法,顧名思義是根據字形進行字理聯想來對漢字進行理解記憶。通過聯想可以有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種方式主要運用于象形字和會意字。例如教師在講解“兔”字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聯想兔子這一動物的形態來進行理解記憶:“ク”像兔子的頭和長耳朵,“口”像兔子的身體,“人”像兔子的腿,“、”就像兔子的短尾巴,通過這種聯想記憶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記憶漢字的結構。
(3)比較法。比較法即將字形相似的漢字放到一起來進行講解。教師在選擇比較的漢字時要注重技巧,通過比較來幫助學生進行舉一反三。例如,二年級下冊生字教學時,我們可以將“拉”“擺”“指”“抽”“摘”放在一起,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出這些字的相同點都是“扌”,再引導學生根據每個字讀音的不同進行分析,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區分相近字,從而有效降低學生在實際運用漢字中可能出現的錯誤率。
3.2 動作表演激發興趣。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入恰當的動作表演來表示字理,這種方法的運用的妙處在于可以通過動作演示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進行漢字學習的熱情。例如教師在講解“看”字時,可以通過上面是個手,下面是目,用手遮住眼睛就是“看”來幫助學生理解字意。在講解“尖”字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輕輕觸摸鉛筆的筆尖,來幫助學生理解字意。此外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對已學的漢字進行集合,一人表演,讓其他同學猜,通過這種方式教學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漢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3.3 圖文演示加深理解。圖文演示的方式相較于長篇大論的講解更適合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在進行圖文演示的時候要注重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來制定教學方案,同時要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圖文演示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在教學“烏鴉”的“烏”字,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他們不明白烏鴉也是鳥,“烏”字沒有里面的一點,我們就可以出示圖片,讓孩子們觀察,你看烏鴉是什么樣子的,烏黑的,烏黑到什么程度,烏黑到連眼珠子都看不見啦!所以烏鴉的烏里面沒有那一點。這樣利用圖片一展示,學生就一目了然了。還有,教師在講解漢字起源的時候,可以通過將漢字演變過程的不同形態放到一起來讓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漢字的演變規律。教師在進行演示的過程中要注重設置相關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只有完成好這一步才能順利進行之后的課文等教學,因此教師要注重識字教學這一環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字理識字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理念,它的運用揭開了識字的密碼,有效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通過研究漢字的構造和偏旁等來認識漢字,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感受漢字的魅力,也讓學生在漢字學習中體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