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文連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鎮江安實驗學校,江蘇如皋 226534)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與身體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過渡階段。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將二者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有效優化課堂教學策略。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積極意義,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為學生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群文閱讀就是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與學生共同對同一主題思想或者同一內容形式的一組文章進行探究學習。通過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思考,找出文章的共同點,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1]。
正如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群文閱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多篇文章進行閱讀、分析,因此,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其自身的閱讀量自然會不斷增加。
經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引導下,能夠發現不同文章的共同之處,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自身的閱讀速度也會逐步提高。
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經典文章,而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逐漸增多,從而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群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有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造成了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形式較為單一,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教學質量無法得到真正提高。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與語文知識儲備,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尤其是群文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閱讀多篇文章,這有可能導致學生無法快速理解和掌握所閱讀的內容。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群文閱讀失去興趣,甚至對群文閱讀這一教學模式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導致群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得不到保障,也會打擊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2]。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常常給學生指定好具體的閱讀內容,之后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解題技巧,但是其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沒有得到鍛煉,且課堂教學內容不夠深入,無法使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拓寬視野和積累知識。因此,這樣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與初中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并不相符,教師對此應該高度重視。
群文閱讀教學是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地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結合學生的特點,恰當選擇閱讀文本。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有所收獲,并且得到相應的發展。那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作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主要實施者,對學生的閱讀內容的選擇嚴格把關。群文閱讀的文章有一定的關聯,如文章的文體、寫作角度、寫作方式等均能作為教師選擇文本內容的依據。除此之外,教師對文本內容的選擇必須要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與學習情況相符合,要保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真正有所收獲。
另外,閱讀文本必須要有一定的過渡性,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層層遞進,使學生能夠逐漸深入地學習,進而掌握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對于群文閱讀文本的選擇,以及各個文本的關聯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準確把握。
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文章包括《傅雷家書兩則》與《致女兒的信》,教師可以選擇這兩篇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因為這兩篇文章的體裁具有關聯性,另一方面是這兩篇文章不同于一般性的散文有抒情或者細致的描寫內容,而是表述較為直白化。因此,選擇這兩篇作為群文閱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文章體裁和文章的語言特點來作為關聯點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快速找到二者的共同點,從而有效地進行閱讀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實現全面發展。因此,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激發自身潛力,進而實現長遠發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過度地干預學生,而應盡量使學生自主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除此之外,群文閱讀的學習內容不能僅局限于課內,教師還應適當地為學生進行課文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的閱讀量得到增加,這樣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收獲也會有所增加[3]。
例如,在教學“詩經兩首”一課時,教師可以在介紹完相應的內容后,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感情色彩,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閱讀,不斷深入感知文本內容。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詩經》中的其他文章,如《關雎》,使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比較。這樣一來,教師既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也使這一教學方式的意義得到了充分體現。
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選擇相關文本進行課堂教學前,應當充分備課,有效整合文本的閱讀教學目標,這樣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且準確地把握閱讀重點,并進行閱讀探究。在這樣的閱讀前提下,學生的閱讀數量與質量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教師應當明白,對閱讀教學目標的整合能使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更加靈活地進行閱讀目標的切換,從而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教學《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時,由于這是一篇議論文,學生在閱讀中對文章論點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學生通過學習要明白一定的哲思道理。因此,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此單元的其他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這樣學生就能夠學會確定議論文論點的方法,也能明白議論文隱含的道理。
初中語文教師要想真正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效率,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教學策略外,還應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要想真正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不斷創新群文閱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更加靈活且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從而真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小組合作探究模式是學生有效進行課堂學習的方法之一,且十分適合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不斷學習其他同學的思維方式,也會對彼此存在的疑問進行探討。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既能夠完整地展現自己的思維方式,也能夠在相互探究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閱讀學習能力,真正促進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開展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進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是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參與到群文閱讀活動中,并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能力,進而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當然,在這種高效的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也會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聲 明
2020年1月25日出版的《名師在線》第3 期(總第112 期)第27-28 頁文章《淺析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模型認知應用》,作者:陳小燕,基金項目為: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常規課題“新高考下基于模型認知素養提升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編號:Fjjgzx18-03)的研究成果。
特此聲明。
《名師在線》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