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倉 曹慶華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武術作為中華幾千年傳承的優秀文化符號,鄉村是武術的發源地和傳承根據地。但是在學術界存在著忽視“鄉村武術”對促進武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的現象。作為武術發源地和傳承根據地的鄉村“鄉村武術”始終處于武術研究的邊緣地帶。一直得不到競技武術、學校武術應有的關注和重視,這正是我國武術發展過程中“鄉村武術”發展所面臨的研究困境。我國“鄉村武術”發展研究雖然面臨著困境,但是我國相關武術學者已經認識到了“鄉村武術”發展研究對促進武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正如2019年7月6日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舉行的鄉土武術文化復興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討會上,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馬延春說的那樣“傳統武術的發展離不開鄉村,離不開廣大的民間習武群落。一些知名拳種雖早已步入現代化轉型,走入城市空間,但發展的根基仍在鄉村,發展的原動力仍在鄉村。伴隨著社會的轉型,鄉村的社會結構趨于瓦解,鄉村文化傳統以及凝聚力趨于衰落,傳統武術也在這種背景下受到沖擊,其發展處境令人擔憂”。還有2019年在長沙舉行的“全國武術論文報告會”在征文論文指南中就提出了關于“傳統武術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的征稿。這正代表著新時代背景下在我國武術發展過程中處于武術研究邊緣的“鄉村武術”迎來了新的研究機遇和研究價值。
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僅局限于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政治、法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術已不僅僅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符號還寄托了中華五千年來文化發展的人文情愫。武術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武術強身健體的作用,崇尚宣揚自強不息勇于執著探索的民族精神和匡扶正義保家衛國止戈為武的目的越來越為人們接受和認同。作為武術發源地的鄉村,在慢慢地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作為太極之鄉的溫縣陳家溝村和少林武術為代表的登封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前去旅游學習,為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武術在新的時代具有了新的含義與重擔,同時也具有了新得發展機遇。雖然代表“鄉村武術”的陳家溝太極拳和代表登封少林的少林拳都已經遠播海內外。但是我國傳統武術種類繁多,早在1984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匯報會上共統計查訪1100多個縣市,訪問了4800多位老拳師,挖掘了200多個不同拳種,錄下了1300多位老拳師的3700多個套路,100多種功法。兩年之后在第二次大會上整理公布初步查明流傳各地“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的、自成體系”的拳種129個,錄制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4.5小時,收集武術文獻資料428本,古兵器392件,其他實物29件。然而挖掘整理了得大部分成果處于“沉睡”狀態。[1]面對當時我國武術如此繁盛的局面,武術也只有十多種而已,如果對鄉村武術還是任其發展,沒有相關具體的政策措施支持,那么有幸保留下來的武術將會更少。鄉村傳統武術發展可謂已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之困境。
1.2.1 經濟全球發展背景下的機遇與困境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已經魚躍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取得了全世界的矚目。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提升使世界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中國身上,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愿意來到中國,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和人文情懷。武術作為具有千年文化積淀的特有文化正是中國文化中國故事的縮影。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帶一路”發展峰會等多個場合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經濟全球化重商主義思潮不斷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時代,[2]鄉村作為武術的發源地,其固有的農耕時代的傳統思想使其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較多保留著中國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原有農耕倫理社會中的家族性、地域性、師徒傳承性、多樣性和統一和諧的征性等”, 勾勒出中國特有的社會群體與文化形態, 彰顯出有別于其它文化的結構形式和傳統習俗。[3]正是由于村落武術文化的存在,使得我國傳統文化更加多樣性,使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延綿不斷,源遠流長。[4]這些所特有的傳統習俗和歷史積淀不正是我們對外國友人講述的中國故事素材。比如有武術之鄉稱號的海南屯昌縣的武術村——坡陳村,由于其村落相對較為封閉在自然因素與非自然因素的影響下, 形成了一個特有的“文化孤島”[5],保存了較為完整的獨特武術文化,延續了我國特有的中華武術文化體系。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面對文化尋根熱和以硬件設施為基礎的西方競技體育還不能夠適應我國鄉村社會的發展的情況。這注定鄉村社會的體育必須要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模式。作為長期以來在鄉村廣泛傳承的武術由于其對外在環境沒有過高的要求,開展的隨意性較強,又具有文化歸屬性,發展“鄉村武術”將會是鄉村體育發展的新模式。[6]中國武術有200多種大多都是經過歷史戰爭實踐積淀中產生的,比如現在流行的散打不正是從傳統拳術散手演變而成,能不能打不說一兩個拳種能夠代表的。但是這種提出中國武術就是花拳繡腿的想法,和提起西方拳擊、泰拳就是能打能練的思想對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隨著,政府對鄉村社會進行大量的財政和政策支持, 鄉村社會正在逐漸改變基礎設施薄弱、文化發展緩慢的現實狀況,西方文化不僅會隨著現代化的商品服務進入鄉村社會, 而且將有條件在鄉村社會進行傳播和推廣。[2]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傳統武術本土話語解釋失語的狀況,鄉村武術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2.2 政治發展背景下的機遇與困境
鄉村作為武術的發源地在武術發展過程中將占有重要位置,自1996年第三屆全國武術工作會議強調要把中國建設成世界武術的中心,這些大政方針為90年代提出的武術進入奧運會吹響了號角。[1]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武術的發展,國家不僅發布了《全民健身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等。其中法規性文件《全民健身條例》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加大對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等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協調發展。[7]每個公民有依法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權力。而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的目標是要使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群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在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則強調要挖掘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發揮區域特色文化遺產的作用。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和作用。扶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和鄉村體育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業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政策綱領性文件和法律法規性文件的頒布為“鄉村武術”發展勾勒出了藍圖與方向,促進“鄉村武術”發展要緊抓全民健身機遇。雖然國家頒布了眾多鼓勵發展傳統體育的綱領性文件但下層設計的缺失使得工作很難推進。比如本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頒布,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的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出臺等,[7]使得許多地方都在積極的準備拳術申遺,但只申請為文化遺產并不能擴大拳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1991年國家體委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武術之鄉“評選活動的通知》之后經過三次評先,選出了登封縣、溫縣、甘肅省武山縣、新化縣、四川江北縣等91個武術之鄉。但發展至今也只有溫縣的太極和登封的少林獨占鰲頭其他各縣卻岌岌無名,雖然頂層設計得很好,但是缺失了下層設計將很難把“鄉村武術”推進到全民健身具體發展之中。
1.2.3 文化發展背景下的機遇與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作為根植于中國農村社會,具有七千多年歷史積淀的中國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當我們站在世界文化舞臺時應抱有無比的自信心去看待其他各國不同文化。在“文化尋根熱”的浪潮中正如溫縣通過一系列努力和實踐,持續叫響了“太極拳發源地”這一世界級品牌,同時以“武太極”引爆“文太極”,最大化地挖掘太極拳文化品牌價值,著力讓全縣群眾享受到太極拳文化帶來的效益。樹立武術文化品牌將是武術文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樹立武術文化品牌可以有效體現中華武術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有力推動鄉村武術的發展,但如何推動“鄉村武術”像陳氏太極拳那樣發展出自己的品牌效應。正是我們“鄉村武術”所面臨的困境。
1.2.4 拳種、人材傳承的機遇與困境
武術發源于鄉村,在鄉村社會中保留著較多的小拳種,常年練習小拳種的人群也多在鄉村地區,小拳種雖然不夠出名,但是小拳種中同樣具有優秀的拳種。大部分小拳種至今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傳承形式,“傳男不傳女,弟子拜師禮,家族相傳、禁止外傳”等傳統封閉式的方式進行傳承。雖然有些申請了國家非遺,但是申請完之后依然抱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推廣不外傳。趙光圣教授曾提出“一校一拳,打練并進”使傳統拳種走進學校,這正是小拳種擴展發展渠道的有利機會,但是許多傳承人由于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思想固守傳統,對于一校一拳的發展并不是很積極。而且現在的小孩子怕苦怕累不喜歡練習封閉式傳統武術,人才的缺失、繼承者的減少將會使得越來越多的拳種消失,保護小拳種的完整性,傳承保護“鄉村武術”中的小拳種正是“鄉村武術”發展面臨得重要困境。
國家發布了許多關于促進武術發展的政策,頂層設計很完美但是并不能觸及到“鄉村武術”固守的一畝三分地。“鄉村武術”的發展不僅僅需要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引更要鄉村領導的重視和實踐操作。比如作為武術大省、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河南如何在鄉村振興大戰略下,實現“鄉村武術”文化的復興?這個議題,在2019年7月6日于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舉行的“鄉村武術”文化復興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討會上,在會上如何發展太極拳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和路徑。此次研討會由河南省民族體育文化研究中心、溫縣趙堡鎮人民政府、溫縣陳家溝景區管理局主辦,主題為“武術文化復興引領下的鄉村振興”,吸引了來自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少林寺武術館、河南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河南省全民健身研究中心等單位的諸多重磅嘉賓到場。通過政府部門的重視,領導的參與,以研討會的形式,為地方武術發展獻言建策。研討會的開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鄉村武術”的發展增加對小拳種的保護。
世界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新時代中國的身上,鄉村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許多拳種扎根于此,具有小農經濟的固有封閉的思想,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味固守就像是清朝的閉關鎖國,只會使“鄉村武術”走向衰敗與消失,所以“鄉村武術”發展要緊抓信息化時代的脈搏,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寬發展傳承渠道,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特色,面對國外體育思想文化的入侵而奮起反擊。
在鄉村地區, 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武術習練者, 部分習武者不僅具有精湛的武藝, 還具有較高的德行和威望。這部分老拳師更多的是一些年紀歲數高習武時間長,掌握著更加完備的武術拳種體系,對武術具有較好的理解和情感興趣,如果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參與, 將會有力的推動“鄉村武術”文化建設發展水平, 老拳師的參與是“鄉村武術”文化建設必不可缺的條件。[8]但是民間武術拳師有些文化水平較低固守老思想對武術推廣傳播不積極。只有通過政府積極去推動對這些老拳師進行物質上的幫扶照顧和榮譽稱號的獎勵機制,通過對這些老拳師進行再教育打開其固有的封閉式思想,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去調動老拳師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鄉村武術”的建設發展中。
“鄉村武術”其固有的封建性使得“鄉村武術”更加注重形式,注重禮節。但越來越多的文化娛樂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的娛樂方式正在慢慢消失,傳統娛樂方式的瓦解使得人們感覺年味越來越淡,節日與平常的生活越來越沒有大的不同。通過對傳統“鄉村武術”的重視將會增強鄉村文化氣息,比如魯中地區三德范村在人口大規模流動, 村落空心化和原子化日益加重, 鄉村的時間和空間受到極大的沖撞和扭曲。與鄉村生活現代化進程同步而來的, 是所有村落文化的同質化發展, 這必然會導致村落文化地方色彩的消失, 從而使得村落個性逐漸消弭。“鄉村武術”的發展將會使得傳統的娛樂項目被重構,增強鄉村地區的文化娛樂氣息。[9]自武術誕生以來“鄉村武術”一直是鄉村地區人民的主要健身娛樂方式,“忙時田間耕作,閑時田間練拳創拳”是古代農村習武之人的常態。發展至今鄉村地區還面臨著基礎設施依然落后,足球場、籃球場、公園等娛樂場所還不完善,作為受環境設施影響少的武術得以推廣,將會很大的促進鄉村地區人民的體質發展、預防疾病、減少鄉村人民的醫療支出。
武術既然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一定要繼承發展的,“鄉村武術”作為武術的發源地,各個鄉村發展特有武術,創建武術文化品牌,將會促進武術多樣性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