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昊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迎春中學,江蘇蘇州 215000)
閱讀量決定了寫作的寬度。初中生生活范圍小,僅依賴個人直接經驗進行寫作是遠遠不行的,他們唯有通過大量閱讀,豐富間接經驗,吸收和理解各種知識,才能在寫作中有感而發。語文屬于基礎性學科,對學生價值體系的構建、自我沉淀的實現及知識基礎的奠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學習漢語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初中生應當加強對國語的學習,增強自身的優勢。初中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探究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水平。讀寫結合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開拓閱讀范圍,在閱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記錄和思考,自覺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進而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像是兩條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集。多數語文教師是將閱讀與寫作分開教學的,在課堂上注重閱讀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不利于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對言語情緒的傳達和講學方式不夠靈活,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的掌握。學生腦中沒有小詞庫,就無法使用豐富的詞語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對情感和文化的感受。同時,教師不夠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也致使學生缺乏寫作練習,不能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
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被要求寫作文,在寫作中需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同時,同一個作文題目會被要求反復寫好多遍,經過一再修正后,才可成型。因此,學生寫作的動力一直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自發的,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一篇習作才去寫。像這樣“為寫而寫”的現象,反映了閱讀和寫作的分離。將閱讀和寫作分離,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和寫作會十分盲目和被動,寫作動力不夠,寫作目的也不夠明確。顧正彪認為:“寫作和閱讀結合,其一有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其二可以提升學生寫作技能,學生可以將課本當作寫作資料,省掉了收集材料的麻煩,能將第一動機放在學習上。”但是,當前部分教師未能讓學生認識到寫作是學習的有力手段,這是寫作課的價值出現偏離的首要因素[1]。
很多學生害怕寫作,原因是他們覺得沒什么可寫。很多人說生活中的素材是用不盡的。但實際上,寫生活中的“素材”多是學生的個人生活,特別是學生經歷的好人好事、難忘瞬間等,但這會直接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一個有限制又乏味的范圍內。寫生活應當將生活擴大,學生要如何寫或教師要如何教一直是困擾寫作教學的一大問題。對此,筆者認為,第一種方法是學生主動閱讀使自己受到啟發;第二種方法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但要明確教什么、用什么教,也就是選對教材。
能寫出好作品的作者都是使用語言的高手。不同作家因為自身經歷的不同,其語言風格差異很大,這些都是學生可以學習的模板。
1.讀“內容”助力“寫什么”
題材都源于現實生活。其實,只要我們留意,就會發現寫作題材是十分豐富的。每位作者基本上可以基于自身經歷,寫出想要表達的東西。例如,一位常年生活在海邊的漁民,讓他去描繪大海,他會覺得很容易,因為沒有人比他更熟悉大海。所以只要細心觀察和體驗,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寫。但問題是學生生活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對日常經歷的事物視而不見,失去了敏銳的感知力,況且同樣的題材如好人好事,學生從小學寫到高中,這樣的故事在寫作教學中一直出現,所以學生會覺得無話可寫。那么該如何改變現狀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
閱讀可以使學生接觸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接觸到的事物,增加其生活經歷與體驗。另外,閱讀好的作品,能夠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對事情的體會會變得細膩,情感會變得豐富,從而成為懂得生活藝術的人。例如,學生通過閱讀《臺階》,能獲得很多寫作素材:(1)臺階的高低象征著不同的地位,“父親”制作臺階實際上是為了追求社會地位與尊嚴,如果留心觀察,學生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像“父親”一樣的人,即有目標、有追求的人;(2)挑戰者是令人敬佩的;(3)腳踏實地才能夠取得想要的人生;(4)奮斗程度決定著人生的高低。其實,每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素材,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恰當使用[2]。
2.讀“表達”助力“如何寫”
學生在“如何寫”上一直無從下手,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寫作方法,不善于表達思想。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狀況,一位學生十分喜愛閱讀,但是在寫作上沒有很突出的表現,甚至有時候不知道寫什么。原因就是學生缺少和寫作有關的間接經驗,而這類經驗主要源于在閱讀時的陳述性(是什么)與程序性(如何操辦)的知識。一般的程序性知識需要通過大量練習才能得到,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汲取好的知識,為寫作服務。
對于選材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分析典型作品中的選材特點,教會學生如何圍繞核心選材,并確定選材的角度。例如,在教學完《列夫·托爾斯泰》一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欲揚后抑的手法來描繪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綜合需要考慮的表現手法與語言表達,由此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感知人物,真正去“寫生活”。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學習與累積“表達”知識的過程。學生只有掌握如何去表達,在寫作時才能輕松自如[3]。
以往的作文評改,多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檢查、評價,不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所以,教師需要將評改轉化為學生寫作技能訓練的新途徑,讓學生經過作文評改去進行二次思考,逐漸形成作業閉環。
教師的鼓勵和點評,能夠讓學生有更好的突破,進而獲得更大的成功。例如,現代著名作家丁玲在獲得了葉圣陶的幫助后,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從而走上了文學的道路。因此,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教師可以抱著賞識的眼光,發現學生作文中的優秀之處,對學生在寫作中的點滴進步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贊賞。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情感極為豐富,教師的贊許對他們極為重要,能夠幫助他們在寫作中找到自信[4]。
閱讀和寫作的思維要素基本是一致的,具體為:閱讀中的題解與作文中的審題、擬題相似;閱讀中的歸納、概括中心和作文中的立意、確定中心相映照;閱讀中的尋找中心句和作文中的突出中心對應。教師要明確這些對應點,找到切入點,利用閱讀開展寫作訓練,讓讀寫相互遷移,并有機結合。
1.基于閱讀內容進行仿寫
模仿和創造只在一線之間,模仿得好即是創新的起點。如魯迅著名的《狂人日記》就是從果戈理的同名小說中獲得啟發而作的。很多作者都是從模仿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對初中生而言,對好的文章進行模仿就是從易到難,將所學轉化為自己的過程。
仿寫包括以下幾種:(1)言語仿寫,即針對文章中的詞語和句子進行仿寫。教師可以設計題目讓學生對文章中的語言風格進行仿照,如詼諧、豪放、婉約,讓學生對不同的言語風格進行寫作。(2)文體仿寫。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體的文章指導學生進行同類型體裁的寫作,如在學習記敘文時讓學生使用記敘方式寫作,在學習詩歌體裁時讓學生用詩歌創作。(3)題材仿寫,以文章中題材為基礎,結合實際狀況,進行類似寫作。如《羚羊木雕》一文便描述了兩位小主人公之間的友誼。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心愛的一件物品開始描述,寫自己喜歡的物品和關于它的故事[5]。
2.寫作手法仿寫
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記敘、陳述、說明等,讓學生認識寫作手法的內涵;在進行寫作設計時,將陳述知識上升到操辦層面。例如,《心聲》一文中對程老師的體貌進行了描寫:“程老師是個二十來歲的姑娘,頭發剪得很短,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文章中作者對程老師的外貌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僅使用“短短的、粗粗黑黑、棱角分明”三個詞語,就勾畫出程老師有點男子氣的人物形象,與后面說程老師認真、自信的性格描寫相呼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人進行描寫,模仿文章中對人物的描寫,逐漸建立人物形象[6]。
閱讀與寫作二者相互協調,在提高學生語言素養上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使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解決在教學中出現的困難。本文探討了讀寫結合教學的相關策略,希望對相關教師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