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山東省鄒平市好生街道初級中學 山東鄒平 256219
班主任實際開展管理工作時,可能遇到諸多挑戰,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引領學生們朝著正確方向去發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幫助學生改進自身不足,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同時鼓勵他們 “學以致用” 所學知識,積極參與班級建設,教育藝術性有了直接的體現,深入挖掘初中學生的內在潛能,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指日可待。筆者作為一線教師,現從幾個方面出發,關于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教育藝術簡單進行了總結研究。
在應試教育觀念的干擾影響下,部分班主任選擇的班級管理方法單一,工作模式過于固化,未考慮初中生的實際需求,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班級管理質量差,師生互動效果不盡人意,許多學生衍生出嚴重的抵觸情緒,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發展變得阻力重重[1]。有些班主任總以 “剛性管理”“約束管教” 的方式,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指令學習知識、健康發展,直接忽視了初中生提出的各種意見,管理工作缺乏藝術性,師生關系非常緊張,嚴重阻礙著學生們主體創造、個性成長,各項育人計劃的具體執行可謂難上加難。
在現代社會中,初中學生的個性非常突出,他們和一般人不同,正追求屬于自身的那種執念。另外,許多學生的思想比較開放,這就導致班主任管理工作難度不斷增加。班主任不能理解學生的內心,不能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使他們的青春期過于迷茫,甚至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做出一系列的錯誤行為,班級管理形式化,教育藝術難以顯現,無法契合初中生的個性特征,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更難走向新的成功。
要想進一步提升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必須積極轉變過去傳統管理模式的思維,將學生作為管理事務中的核心和主體,來實施班主任管理工作,從而與學生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具體來說,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教師應該充分針對各項管理事務,積極聽取學生對事件的各種看法和意見,將學生的看法和意見充分考慮其中,站在學生的方向來考慮管理事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針對學生的要求和特點等,對學生的意見保持尊重的態度,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和溝通,通過這樣互動性的管理形式,對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時,教師再進行管理工作時,積極提升自身對管理工作的教育藝術性,讓學生能夠充分從教師管理工作中感受教育中有益的一面。
對初中班主任來說,想要做好班級內學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有難度的,但是卻又必須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因此教師需要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愿意對班主任敞開心扉,這樣才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工作[2]。首先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多的尊重,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身觀點和看法。其次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對自身觀點進行陳述,并且指正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正確的觀點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支持,通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對待生活積極陽光的態度去感染學生。這樣的交流有助于促進師生間情感,幫助拉近師生間距離,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且在交流中班主任不僅僅對學生進行了思想上的引導,也是對自身觀念的一次革新,在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有益于教師發現自身不足,是對班主任教學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的考察和檢驗,也是對自身能力的一次提高。
初中班主任作為整個班級的管理者,同時也是學生的老師,這兩個角色都需要重視起來[3]。教師要兼顧自己的人民教師的身份,同時也要承擔作為初中生的管理者的角色。這兩個角色都需要做出不同的定位,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在班級中出現的問題。同時,班主任在日常的授課中,可以將班主任的角色和教師的角色做出一個有機的結合,實現這兩個角色的統一,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而不單單只是一個管理者,因為作為朋友,學生更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與教師進行溝通。班主任要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對班級管理的想法,讓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己,同時可以和學生進行探討,了解他們對現階段的管理方法和教學方法的意見。初中班主任要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自己,多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就能及時地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便于進行管理。同時,班主任也不要忘記自己的教師的身份,多進行教學上的創新,將自己的兩個角色,互相進行轉化,合理地展現給同學們。班主任要積極地學習自身的專業課程,不要因為作為管理者,就沒有時間進行教學上的學習,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除此之外,班主任還需要學習多個科目的課程,以便于學生在自習的時候有些題目不懂,可以對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將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營造起來,創造一個積極學習態度,遵循規章制度的和諧班集體。
總而言之,努力做好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對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實踐中,初中班主任必須樹立全新的思想觀念,要積極的創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育藝術,深入挖掘學生潛力,調動學生主動性,促使學生可以自主管理、自主學習,以此滿足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