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蒙古族小學 內蒙古包頭 014070
在新課改不斷推行下,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養成果,除了對授課內容、方法上的恰當調整之外,教師對自身扮演的角色也應該做出全新的審視。作為教師、學生、文本間密切聯系、互動交流的重要過程,閱讀教學既可以從不同層面來為學生個性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也能夠創造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因此,在實際授課中,小學語文教師對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合理轉換應給予足夠重視,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優化,改善落后的教學局面。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是 “傳道、授業、解惑” 的,語文教師也是同樣的地位,在教學方法上采取了知識灌輸模式。由于沒有合理的教學方法,創新不足,教師只能對教材進行復述,根據以往的經驗實行機械化教學訓練,使閱讀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教師應該做好角色定位,成為閱讀教學的引導者,不能作為教材的復述者,應該在閱讀教學中加入自己的情感,進而影響學生對閱讀的深入感受,提升閱讀的理解和品位[1]。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具有絕對的課堂掌控權利,對學生來說有著很高的權威性,甚至滋生了高高在上的心理,擺出頤指氣使的態度,這使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只能按照教師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毫無樂趣可言。其實,學生應該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為教師傳授知識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更多地讓學生發揮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對語文閱讀富于熱情。
要想讓學生自主學習,必須要讓學生內心產生相應的心理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關鍵,也是教學實現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小學生有著獨特的年齡特征,他們總是喜歡自由、趣味的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注重營造民主和諧、情趣盎然的教學氛圍,這樣才能真正的吸引學生參與其中[2]。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就如同 “演員” 一樣在背臺詞,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缺乏生動活潑性,實際上學生應該做一個“導演”,課前進行精心設計,明確教學目標,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表演的余地和鍛煉的機會,當他們融入到情境中去,就會對學習充滿更大的動力,自主學習能力也就隨之培養并形成。例如在部編小學語文《找春天》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春景圖”,展現出嫩綠的小草、五顏六色的野花、潺潺的小溪,還有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當學生看到和聽到這些的時候,就會很感興趣,此時再引導他們進行課文的閱讀學習,相信學生一定會變得更加主動,相互講述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拉近師生距離,完善教師角色轉換,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真正走下講臺,不僅要耐心聽取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也要允許學生積極表達自身不同看法。要在語文課堂上盡可能地為學生拓展出更自由、平等的學習環境,以及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此來促使更多學生積極主動提出自身疑問、表達自身觀點,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師生多維互動交流創造良好條件[3]。例如在課文《掌聲》的教學中,課文主人公英子在同學和老師的鼓勵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就可以對學生們說:“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應該和諧融洽的,哪位學生可以說一說老師對自身的教導啊,可以是耐心的指導,細心的關愛等等。” 這樣,整個教學氛圍就會變得活躍和和諧,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在閱讀之后,圍繞 “夢想” 這個話題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學習的愿望,長大以后想成為在各行各樣的有用之人,所以教師可以讓他們暢所欲言,自由分享自己的情感,這樣學生一定會很有興趣參與其中,對于課文的主旨情感也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完善閱讀資源開發,從不同角度來優化文本分析,基于互聯網來進行種類形似資源的搜集,然后通過最后的歸納整理來突顯其層次性[4]。在帶領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中,也要對學生個性需求做出充分考慮。學生小的時候或者是現在,對未知的太空可以說是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師就可以在閱讀教學中給予恰當引用。比如在講解《四季》文章時,為了能夠對一年當中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特點有個明確的認識,就可以基于網絡平臺為學生搜集了很多相關圖片,然后通過多媒體生動、直觀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中對不同圖片存在的區別進行深入分析。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全面調動,也能夠為其理解、把握文章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基于小學階段,各項閱讀教學活動在設計組織上的獨特性、重要性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來講,語文教師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夠給學生的學習成長帶來積極影響也是困擾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同時,也只有及時的從原本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閱讀教學意義的建構者,才能夠給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