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麗 魯 濤 .天祝縣民族師范附屬小學;.天祝縣新華中學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落實這一任務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基于這一認識,筆者及其團隊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實施經典引領、寫作深化、課外實踐等策略,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民族地區學校,這些舉措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實施經典引領策略,就是以“經典名著閱讀活動”為載體,開展高效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美好品質,學習先輩智慧,收獲寶貴精神財富,積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潛意識。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將精力集中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四類教育素材上,深挖蘊含其中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充分融入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早讀課吟誦《弟子規》《誡子書》和精心摘選的《論語》《大學》以及先秦兩漢古文經典篇目,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經典的初步認知和感悟;引導學生在課內課外廣泛閱讀《上下五千年》等經典著作,提倡學生閱讀魯迅、沈從文、巴金、老舍等近現代作家代表作品,從亙古而來的人文和歷史脈絡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美好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理解、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文本,走進學生內心。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很抽象的事物,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以引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按照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寫作教學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到寫作教學中,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其自身實實在在的體驗感悟,引導學生將萌芽的、模糊的潛意識,逐步升華為明確清晰的思想認識,進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引導學生寫《家鄉的變化》《祖國,您好》等作文,通過寫作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幫助學生樹立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遠大志向;引導學生寫《扶不扶》《誠信都去哪兒了》等作文,讓學生重新審視誠實、善良等道德品質,通過一個個具體形象或具體事例,讓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引導學生養成愛學習、守誠信的良好習慣,與人為善的美好品質,進一步堅定愛國報國的信念,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課外實踐是化知為行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成效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教育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開展感恩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撰寫寒暑假社會調查實踐報告,參加社區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向生活,獨立接觸生活、了解生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質。在元旦、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期間,組織學生開展猜謎語(燈謎)、過傳統節日、了解地名來歷、調查家鄉特產、感恩父母,爭當環保小衛士等大量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在課外實踐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優勢,培育學生愛國愛家、孝父母、尊師長、明禮儀、曉善惡、知榮辱的良好品質,增強思想教育實效。開展“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求真知、做真人、說真話,不斷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幫助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初步建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以上“三項策略”緊密結合民族地區語文教學和德育實際,依托課堂教學主陣地展開,植根于閱讀鑒賞、表達交流、作文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等常規教學活動中,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育學生知行合一的良好品質,具有較強的指導實踐作用,可以為其他學段和其他學科開展此類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民族地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