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亮 甘谷縣大像山鎮南街小學
“班班通”和“電子白板”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們的應用給廣大教師帶來了很大便利,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合理地運用“班班通”和“電子白板”,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自主地參與教學。如,《山青青》一課導入環節中,教師可利用課件展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和風細雨的春景圖,并配以音樂,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2.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并能長時間保持記憶。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板書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利用課件或多媒體展臺可以直接展示教學內容,省時省力。發揮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一體的特點,既能讓學生看得到,又能讓他們聽得到,還能引導他們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知識,要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多得多。
3.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在多媒體學習環境下,學生可以共享學習資源,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我是什么》一課時,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料,從而了解水的變化過程、作用和危害。又如,在學習《小樹謠》時,學生們一致認為要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那么,它們都有什么習性呢?怎么愛護它們呢?學生就可以自主查找資料進行學習。
1.學生主體地位絕對化,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只是從教育資源網上搜索相關的教學課件,沒有對課件進行篩選和加工,上課時就直接播放,在學生討論、交流時,也未及時予以點撥,教師的主導作用未能發揮,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2.脫離文本,教師把精力花費在課件制作上。一些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由于課件制作技術不夠熟練,常常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設計上,在準備教材方面所下的功夫很少,學生的眼睛注視的不是課本,而是多媒體大屏幕,一節課下來,他們的頭腦中一片空白,課本上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小學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就是閱讀訓練和生字的識記與書寫等,教師要備教材、備學生,課件制作只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環節,不能替代文本。
3.在語文課堂上濫用多媒體。低年級學生活潑愛動,容易接受一些新鮮事物,而有些語文教師每節語文課都要用到多媒體課件,想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實際上卻忽視了文本真正的內涵,未能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和思考,最終教學目標沒有達成,課堂效率低下。
1.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凸顯重點,解決疑點。語文教學是一個讓學生富有個性地感悟、欣賞、評價語言藝術的過程。例如,學習《山青青》一課時,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后,教師可播放反映春天鳥語花香、青山綠水、禾壯苗青的視頻,并配以樂曲《春水》,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審美的享受,產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而且能夠很快地背會這首詩歌。由此可見,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夠凸顯教學重點,幫助學生將課文內容熟記于心,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又如,對于“短短的尾巴”和“透明的翅膀”這兩個短語,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可用多媒體呈現蜻蜓的翅膀,其薄而透明,學生頓時會懂得什么是“透明的翅膀”,再展示豬的尾巴的圖片,學生就會明白什么是“短短的尾巴”。利用多媒體答疑解惑,能夠讓學生豁然開朗。
2.實施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突破教學難點。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較為抽象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更深入、更迅速地理解這些問題。例如,教學《我是什么》一課時,對于水的變化過程:水在太陽照射下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空中又變成極小的點,并逐漸形成云在空中飄浮,遇到冷風可能會變成雨、冰雹等,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Flash動畫把這一過程展示在大屏幕上,并輔以板書,這樣,學生們一目了然。又如,對于形近字、易錯字、同音字,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計摘蘋果、扎氣球、找朋友等小游戲,讓學生辨別、識記,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他們主動地進行探索,從而突破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