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二軍 甘谷縣第五中學
怎樣讓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吸引學生?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初中語文教與學的本質是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為此,教師首先要更新理念,轉換角色,不斷學習和研究新課程標準,認真提升自我,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至關重要。為此,教師要讓課堂充滿趣味性,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真心投入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再加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引導使學生獲取知識并提高能力。比如說,語文教師要精選一些課外閱讀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使其知識面越來越寬。如,在教《陳涉世家》一文時,我們可以建議學生閱讀一些有關作者寫作《史記》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司馬遷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完成這部巨著的,學習他那種逆境中奮斗的精神。
首先要對初中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設計課件、引用課件時,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遵循“為教學目標服務、為學生學習服務、為達到最佳效果服務”的原則,多方位、多角色地分析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正確處理好“教師、學生和多媒體”之間的關系,切記只追求形式,處處濫用,造成“喧賓奪主”。
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探討也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讓學生投入學習活動的一種良好方式。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檢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小組討論不能只追求熱鬧場面,這樣只能增加課堂教學內耗,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在安排小組討論的時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時間讓個人獨立思考;小組的組長要輪換,不能只是幾個優秀學生唱獨角戲;討論的問題一定要有思考的深度和難度。同桌之間,小組之間的相互討論,打破了課堂上的沉悶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心情得到放松。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教學中,由于個人生活經驗與相關知識積累的不同,所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許多不同聲音的存在而讓人耳目一新。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一課,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讀出了涌動的靈氣,這樣的自悟自得,拋卻了固定程式的束縛,使課堂上自由陳述的氣氛很濃。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它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科學、美學,甚至流淌著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打破學科間的隔閡,融合其他學科,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產生更多感受,促使課堂的動態生成。例如,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邊看課文邊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感受貝多芬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對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他對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在悲愴激昂的音樂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音樂元素的引進,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和內心體驗。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師必須在這方面努力,致力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比如說,在閱讀教學這一方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習慣性閱讀、無功利性閱讀、健康閱讀和營養閱讀的良好閱讀方法,讓學生跟著教材、文學作品去旅行,讓學生由衷地愛上語文。語文課本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能使學生了解生活的重要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手段之一。
總之,初中語文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不斷提升的過程。作為教師,要潛下心來研究教學,讓語文課堂變成趣味的課堂、靈動的課堂、創新的課堂、詩意的課堂。筆者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初中語文課堂會更加精彩,學生的語文學習會更加“詩情畫意”。